临床观察表明,目前至少有1/3的慢性肝病患者易于并发肝肺综合征(HPS),但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近日,由黑龙江省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王燕颖教授领衔完成的一项课题,首次从基础和临床两个角度观察了肝肺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多因素、多指标变化情况,为寻找HPS的药物新靶点进行了有益探讨。此项成果近期获得2010年度黑龙江省医药卫生进步奖一等奖。
肝肺综合征(HPS)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肝功能不全时发生的肺血管扩张和动静脉氧合功能降低,引起低氧血症等一系列病变。5%到29%的肝硬化病人会伴发HPS,死亡率高达41%。由于HPS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
王燕颖课题组首先建立40例大鼠HPS模型,观察HIF-1α、iNOS和MPO三种基因在模型中的表达及与HPS病情的关系,随后对临床63例HPS病例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在大鼠HPS的形成过程中,血浆和肝、肺组织匀浆中HIF-1α、iNOS和MPO水平持续升高,且升高的幅度与HPS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其中iNOS基因16外显子C→ T(等位基因突变)可能是抵抗HPS发生和发展的保护因素,而iNOS水平又是影响HPS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课题组同时发现,越橘乙醇提取物(BE)抑制了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分泌,并减轻了大鼠纤维化程度,使HPS程度得以缓解,而吸入100%的纯氧是临床对HPS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