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防治的科学目标
慢性乙肝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世界有近20亿人口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约有3. 5 亿的慢性HBV感染者。我国HBV感染率达57.6%,有1.2亿的慢性HBV携带者,其中约3000万为慢性乙肝患者。
慢性HBV感染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乙肝相关疾病已成为目前全球十大死因之一。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乙肝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恐惧,甚至谈“肝”色变。
但随着对乙肝认识的不断深入,新的预防诊治措施不断出现,乙肝其实是可“防”可“治”的。
预防为先
我国已将乙肝疫苗注射列为新生儿计划免疫项目,这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国内外的实践均证明,此举可有效降低新生儿HBV的感染率。对于与乙肝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群,乙肝疫苗注射亦可达到预防感染的目标。
在我国,母婴垂直传播是很多慢性感染者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对于HBsAg阳性,特别是HBeAg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也是阳性的育龄妇女,应尽量选择在病毒复制稳定期怀孕,并在生产后尽早予新生儿进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注射。
明确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
慢性乙肝是一个难治性疾病,不同的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方式的治疗,所达到的治疗结果可能不同。鉴于目前乙肝治疗市场巨大而混乱,需要制订一个科学的治疗目标。要明确:抗病毒是慢性乙肝最根本的治疗方法,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达到控制病情发展、改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等短期目标,以及预防慢性乙肝的不良结局(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癌)、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长期目标。
疗效的判定通常依据以下四方面指标:
1. 生化学指标:常用指标为肝功能化验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恢复正常;
2. 病毒学指标:HBV DNA下降甚至清除;
3. 血清学指标:表面抗原的血清学转换(HBsAg阴转,抗HBs转阳),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HBeAg阴转,抗HBe转阳);
4. 组织学指标:肝活检组织学炎症、纤维化程度改善。
根据目前治疗药物所能达到的应答水平及国人HBV感染的特点,一般认为,慢性乙肝的治疗终点可分为:
1.“理想”的最终目标:减少并发症,延长生命;
2.“理想”的疗效终点:HBsAg消失,HBV DNA清除;
3.“现实”的疗效终点:持续的联合应答,即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HBV DNA抑制、ALT恢复正常;
4.“其次”的疗效终点:通过长期或间断的治疗维持联合应答,即HBV DNA抑制、ALT恢复正常。
治疗对象有所选择
很多乙肝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因而导致对治疗的期望过高或过于悲观。目前,尚无治疗乙肝的特效药物,不同患者的病情和所处的阶段也不同,因此为达到理想的治疗终点,应对治疗的时机、药物进行合理的选择。
慢性HBV感染可分为三个阶段:免疫耐受、免疫激活和非活动性的HBsAg携带阶段。根据慢性乙肝的发病特点,选择在免疫激活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可能最容易达到理想目标。一般认为HBeAg阳性或阴性、HBV DNA阳性、ALT升高(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的乙肝患者是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目标人群。ALT持续正常或轻度升高(高于正常值至正常值上限2倍之间)者,应密切监测ALT水平变化。当ALT水平开始升高或肝活检证实肝脏存在明显的炎症改变时,再进行抗病毒治疗,可能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治疗终点。
因此,乙肝患者并非人人需要抗病毒治疗。而何时需要抗病毒治疗,选择什么样的抗病毒药物,请接受正规医院专科医生的指导。
作者: admin
浏览:
71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