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肝药打着“保健品”招牌,获得了不少经济条件尚可、保健意识强烈的肝病患者的青睐。有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防患于未然”也喜欢服用保肝药。然而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医院陈汝福副教授严肃指出:保肝药不是肝病治疗主要手段,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使用,而滥用保肝药非但会增加肝脏负担,且容易诱发药物性肝炎。
长期服用“保肝药”增加肝脏负担
“门诊中发现很多患者都在购买市面上各式标榜‘保健品’的保肝药,有的患者长期无症状甚至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喜欢吃保肝药。”陈汝福表示,很多“自我保健意识强烈”的肝病患者认为保肝药既然是保健品,坚持服用肯定有百益而无一害。“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陈汝福介绍,其实,所谓保肝药是指能够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肝脏解毒能力的药物,它们实际是各种肝病的通用药物,主要起辅助治疗作用,并不能作为“根本性治疗”的手段。
据介绍,目前市面上各类保肝药种类繁多,鱼龙混杂,剂量、成分都不相同,而每个肝病患者的自身病情、暂时状态等也都不一样,自主选择保肝药保健品,很可能挑错药。事实证明,使用不当、疗程过长、剂量偏大的现象都可能随之发生,对人体产生危害。
“最值得警惕的是,保肝药用多了可能增加肝脏负担,打乱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陈汝福介绍,因为肝脏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分解、转化吞服入体内的药物,而保肝药长期服用很可能无形中增加肝脏负担。据了解,甚至出现过不少患者服用过多保肝药诱发药物性肝炎的先例,因为,不能排除某些药物中存在有毒成分。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导致肝细胞再受损、脂肪肝或纤维化。
陈汝福强调,肝病临床用药有严格指征,每个患者情况都不一样,对应药物也不同,隐瞒用药无异铤而走险。
选用保肝药物必须对症用药
1、预防脂肪肝,可口服肌苷片,按说明书服用或按医师嘱咐服用,此外尚须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于肥胖引起的脂肪肝,可通过饮食疗法来纠正,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
2、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进食量少者,可与肝病专科医师联系,额外通过药物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3、严格在医师指导下,选用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的再生,改善肝内微循环,减少纤维化的药物,这类药物主要有阿拓莫兰、五味子、垂盆草降酶;水飞蓟、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等。
不管用什么药,都是权宜之计,要想获得理想的康复目标,关键是充分休息、科学营养,避免滥用药物,禁酒、戒烟以防止复发,并坚持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指标。
脂肪肝患者使用保肝药无效
陈汝福表示,人体在患肝病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各种进入肝脏的药物,常造成肝代谢负荷过重,发生内环境紊乱,加重肝脏损害。所以,对各型肝炎用药宜少而精,只有正确掌握、同时协调好休息、饮食、药疗之间的关系,才能促使肝病早日康复。
专家建议,一般情况下,以下几种情况不要选用保肝药:
有病毒复制活跃的慢性乙肝、丙肝病人,这些人的转氨酶升高幅度并不大,应及时给予抗病毒药,病毒被抑制,转氨酶会自然下降,肝脏炎症也会好转。
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一般的保肝药没有治疗价值。
失代偿肝硬化,保肝药难于起效。
脂肪肝,常用的保肝药基本无效,或疗效不确切。
可用保肝药的患者类型
陈汝福表示,某些患者确实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有选择地使用某些保肝药,这些患者主要包括:
没有病毒活跃复制的慢性乙肝、丙肝病人,其肝脏功能还未能完全恢复正常或已恢复正常,抗病毒药物停用后可以给予适当的保肝药。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急性乙肝,基本是自限性疾病,但可给予保肝药缓解症状。
重型肝炎,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应用保肝药可能有缓解症状的作用。
慢性肝病,转氨酶明显升高,病因尚未明确,病人心理压力较大者,可选用保肝降酶药物。
乙肝患者尤其要定期检查
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出现转氨酶升高,则应查一下体内的乙肝病毒水平。如果病毒水平也升高(阳性),除了使用降酶治疗外,还要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因为转氨酶升高、肝炎活动时,正好是免疫清除乙肝病毒的最佳时期。国内外研究均显示,此时用抗病毒药效果最好。很多医生发现一些乙肝病人的转氨酶水平较高,达七八百甚至上千单位时,都会建议病人选把转氨酶降下来再说。其实,这样做反而可能丧失了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
若病毒检查是阴性的话,由可以先用一些护肝降酶药,但要动态观察两三个月。如果停药后一个月复查肝功能,发现转氨酶水平再次升高,就得再测一次乙肝病毒水平,如为阳性,仍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如为阴性,还可考虑进行肝脏穿刺,直接看看肝脏的炎症情况到底怎样。
停药应缓慢进行,不可操之过急
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入职或入学体检等,急需将转氨酶水平降至正常水平。此时,可以先短时间使用联苯双酯或其他一些护肝降酶药,但应严格遵照医生的指导来使用。此外,如果想停药,应该逐渐减量地进行,千万不要突然提药,否则可能引起严重后果。通常,停药过程要持续一两个月,不能操之过急。
还要提醒的是,病人在停药后过一段时间,如2~3个月后,需再次复查转氨酶水平;如果再次升高,应积极查明原因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