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组织因各处原因,发生细胞发炎、坏死、再生、纤维化及结节形成的现象,称为肝硬化。造成肝硬化的原因很多,而以滤过性病毒(B型及C型)及酒精伤害最为常见。不论是病毒或酒精,有肝硬化形成之前,通常都会先经过相当时日的肝炎的阶段,因此,肝硬化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变动的过程;硬化的肝之中,仍可能存有肝炎的活性而使进一步恶化。
从肝炎到肝硬化的过程中,病人主观上可能会出现疲倦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客观上则会有黄疸、茶色尿等症候。随着炎症及硬化程度的加重,蜘蛛痣、手掌红斑、男性女乳症、腹部鼓涨(用水)、足水肿及男性睾丸萎缩等现象也会出现。不过,由于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器官,除被膜外,其组织中的感觉神经分布并不明显,因此,肝发炎及到于到了硬化的初期阶段,组织虽然已有相当程序的破坏了,但只要余存的肝质量还足敷身体所需,主客观看不出任何的异常的病人,也不算少数。
肝硬化是一种弥漫性的病症,好的坏的组织混杂在一起,因此无法用定量的方法来评估,究竟硬化是占了多少比例。而肝脏一旦由炎症进展成为硬化,迄今并没有任何方法能使已经‘硬’的部分再变‘软’回来。对于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及硬化,目前医学上能做的,是使用抗病毒制剂或干扰素,希望能延缓炎症变成硬化,或硬化更进一步恶化的速度,不过效果并不理想。当硬化达到相当的程度,灌流肝脏的血管压力明显改变,肝机能也不足以因应身体的新陈代谢要求时,便会出现种种的并发症或后遗症,包括:肝脑病变、门脉高压症(停产及胃静脉曲张、腹水、痔疮)、脾机能亢进(贫血、出血倾向)以及肾机能不全(水肿、肝肾症候群)等。
肝解毒机能不足,含氮的物质如氨以及其他‘毒素’在血中的浓度上升,干扰神经的正常传导,造成失定向感、抖颤、意识混乱或昏迷的现象,称为肝脑病变。肝机能在临界状态,平常还算清醒的病人,如果因为过量摄取含蛋白质的食物、便秘、感染。胃肠道中出血或不当使用镇静剂或利尿剂,便可能发生肝脑病变。因此,肝脑病变的处置,便是去除前述的那些触发因素,包括饮食及用药控制、治疗感染及出血、清肠及投与降氨药物等。
肝一旦硬化,再生结节压迫肝组织中的窦状隙,引起门静脉压力上升,腹部脏器的血流经过肝脏回到心脏的管道受阻,便会循其他相吻合的血管(侧枝循环)流回心脏。门静脉的几组侧枝循环中,临床上最重要的是胃上端及食道下端的静脉。此处的静脉管径小管壁薄,流过的血量及压力超过负荷,便会出现曲张乃至于破裂出血的现象。这是肝硬化最可怕的并发症,初次出血的死亡率很高。如果出现曲张而尚未出血,可口服药物减少血流量预防出血。一旦出血而幸好不是极端猛烈不及施救的状况,可以静脉注射降低血量,并安排经内视镜施予静脉结扎术或开刀结扎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