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严格来讲,基于免疫调控抗病毒治疗是一个方面,整个调控的免疫治疗应该是代表一个方向。未来可能会有一个联合,像我们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一样,看起来联合的话好像免疫方面的突出成就比较高。其他的核苷类似物经常有好多病人处于维持的病人,这种病人必须维持,因为不维持就有风险。相对来说在很多条件下,只要免疫功能还可以调动起来的话,应该让免疫系统来回答最后的这个问题,就是麦斯教授讲的,所以我认为基于免疫调控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整个全面控制下去才行。
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有免疫促进剂、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双向调节剂三大类。
(1)免疫促进剂
1)胸腺制剂 如胸腺肽、胸腺素,是非特异性的免疫促进剂。胸腺制剂的有效成分主要为胸腺素α1,国外已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胸腺制剂能刺激T细胞释放干扰素和白介素-2,激活CD3、CD4和NK细胞的活性。治疗乙肝肝炎,目前主张大剂量:胸腺肽50-200毫克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3-6个月。胸腺肽属于小分子多肽,应用过程中无明显副作用,但应询问有无过敏史,必要时作皮肤过敏试验。近来,一种高纯度的胸腺制剂即胸腺肽α1(商品名为日达仙)开始问世,用法:治疗开始的最初4天,每天1.6毫克,皮下注射,以后则改为每周2次,疗程3-6个月。
2)白介素-2 也是非特异性的免疫促进剂,具有促进淋巴细胞生长,提高吞噬细胞的活性,并刺激淋巴细胞分泌免疫干扰素(干扰素γ)等多种功能。由于慢性HBV感染者白介素-2活性显著下降,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降低,不能有效地清除感染的肝细胞,故白介素-2可用于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较大剂量的白介素-2(5000-10000单位/日)静脉滴注的疗效可能好于较小剂量(1000-2000单位/日)静脉滴注。主要的副作用有发热、恶性、肌肉酸痛,偶有皮疹。
3)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及特异性转移因子 是特异性免疫促进剂,具有传递特异性免疫信息到正常人作用,使后者产生抗体及细胞免疫,以达到治疗乙型肝炎的目的。用法: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2-4毫克肌注,每周2-3次,3-6个月为1个疗程。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及特异性转移因子无抗原性和种属特异性,因而应用比较安全,除个别病例可发生荨麻疹或头晕、耳鸣等反应外,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4)干扰素(IFN) 主要是干扰素γ,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免疫有调节作用,对体液免疫来说,高浓度时抑制抗制抗体的产生,低浓度时则相反;对于细胞免疫来说,抑制淋巴细胞由植物血凝素等物质所促进的增殖反应;对于非特异性免疫来说,能增强吞噬细胞的能力,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同时对免疫功能的自身稳定也有调节作用。
5)左旋咪唑 能增强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功能,诱生干扰素,可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有出皮疹、白细胞下降、感觉异常及胃肠道反应。近年研制出了涂布剂,避免了口服给药出现的副作用,并经北京开放性多中心试验证实其有抑制HBV复制的作用。每周外涂大腿内侧皮肤2次,每次5毫升。
6)其他 多糖类如云芝多糖、猪苓多糖、银耳多糖、香菇多糖等,某些中药如冬虫夏草、黄芪、人参、党参、灵芝、刺五加等也具有非特异性的免疫促进作用。
(2)免疫抑制剂
1)肾上腺皮质激素 在临床上常用的是糖皮质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有:a. 抑制免疫反应;b. 抗炎作用;c. 对肝脏代谢的影响:促进糖原的异生,使血糖升高,促进肝细胞中的多种RNA的合成;d. 抗毒素作用:但长期应用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功能,影响病毒的清除,可导致病情的反复或慢性化,还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并发糖尿病、胃肠道出血、高血压、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故应严格掌握适应征。临床主要用于重型肝炎具有严重的中毒症状、胆红素迅速上升,有迟发型超敏反应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存在,尚无肝性脑病及明确腹水的早期重型肝炎病人。采用短程大剂量琥珀酰氢化可的松400-800毫克/天,静脉滴注,疗程不超过1周,对顿挫急性重型肝炎病情,赢得抢救时机,有一定效果。对早期亚急性重型肝炎,可用中等剂量泼尼松口服,40-60毫克/天,10-14天后缓慢减量,疗程长短应视病情而定,如能恰当使用,有可能使病情逆转。
2)硫唑嘌呤 该药是细胞代谢抑制剂,是嘌呤的对抗物,毒性较大,故在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3)免疫双身调节剂 有人认为:某些真菌(如食用菌)及多糖类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既可用于免疫功能低下,也可用于免疫功能亢进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