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染乙肝病毒就诊断为乙肝。
感染乙肝病毒但检测肝功能正常者,不能戴“乙型肝炎”的帽子,只能诊断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包括只有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及大、小三阳在内。只有同时伴有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时,才能诊断为乙肝。乙肝病毒携带者(HBVC),因为临床上没有症状,所以仍可照常学习、工作,因而有不少HBVC就不引起重视,或讳疾忌医。有学者对多例HBVC作肝穿刺检查,显微镜观察发现在这些HBVC中,只有10%的肝细胞基本正常,而90%的携带者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炎症,少数携带者已有部分早期肝硬化表现。所以说,HBVC决不应轻视已感染乙肝病态的现状,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二、小三阳问题不大。
小三阳即表面抗原(HBs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其来源有二,一是原来的大三阳患者经过治疗好转,乙肝病毒已不再复制。此类小三阳患者注意不要过度劳累、酗酒,不要服用热性补品。保持病情稳定,就没有大碍了。另一类小三阳患者,为病毒变异所致,进一步作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检测为阳性,表明病毒在复制,如长期不予处理,可能向肝硬化发展。此类患者如果是孕妇,则多半会传染给自己的下一代。
三、乙肝治疗的目的是肝功能正常。
乙肝患者肝功能异常者治疗时,
应用五味子制剂(护肝片、联苯双酯类)、垂盆草或甘草制剂(强力宁、甘利欣)等,将ALT降至正常,就误认为是痊愈了。不少患者在停药后会出现反跳现象,因为ALT正常后,肝功能的炎症恢复要滞后一段时间,特别是病毒复制没有得到抑制时,乙肝病毒往往容易反复异常波动,以致于急性乙肝变为慢性,甚至变为肝硬化,部分患者最后可发展成原发性肝癌。
现在认为,乙肝患者炎症活动期,ALT升高为正常的2-5倍时(100-300IU)
应用抗病毒药物疗效最好。只有病毒不再复制,肝细胞病理变化才得以恢复,肝功能正常就可以巩固,这才是治疗乙肝的最佳要求。
四、患了肝炎要吃点补药。
乙肝患者在急性炎症期为湿热之邪侵袭,使脾胃功能受损,患者出现纳差、呕吐、恶心及大便溏烂等消化不良症状。如此时服用补品,使湿热不易消退,反而加重病情。按现代医学观点,
应用补品后免疫功能亢进,促使免疫细胞攻击受感染的肝细胞,有可能产生大量肝细胞坏死,出现暴发性肝炎(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所以,在急性炎症期切记要忌用补品。恢复期时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病毒复制情况,可适当选用平补之品,消化功能恢复正常时,则可选用龟鳖丸、蜂皇胎制剂,但切勿
应用温热性补品如人参、红参、鹿茸等制剂。如患者出现肝肾阴虚情况(五心烦热、手脚心发烫之时),才可
应用西洋参、铁皮枫斗之类进补。
五、乙肝疫苗只能预防而不能治疗乙肝。
以往认为乙肝疫苗只是给新生儿注射预防乙肝之用,现在已知乙肝疫苗还可以用来治疗乙肝。乙肝患者血中的HBsAg含有2个亚单位,一个含糖基,一个不含糖基。人工制造酵母乙肝疫苗也含两个亚单位,但都不含糖基,注射人工疫苗后就会产生不同的效应。且局部注射大剂量乙肝疫苗,局部浓度大,刺激性较强。以上2种因素使乙肝疫苗产生了治疗效应。在治疗乙肝时,乙肝疫苗不是单独
应用,而且是要加上HBIG,该制剂中每单位含60μgHBsAg和38μgHBIG,以氢氧化铝为佐剂,每3周肌注1次,共3次。
现在
应用乙肝疫苗+白介素-2+HBIG联合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使小三阳患者的HBcAg、HBsAg转阴,抗-HBs转阳,达到最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在治疗大三阳及ALT异常者(即现症病人),
应用前述制剂同时,加拉米夫定或干扰素联用,可以促使大三阳在较短时间内转为小三阳。HBV-DNA转阴,病毒停止复制,肝功能自然就正常了。
六、接种乙肝疫苗就终身不会患乙肝。
经过调查证实,HBsAg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有40%可感染乙肝病毒。而大三阳孕妇有90%以上会传给婴儿。以上两种类型的孕妇所生婴儿,即使出生后立即接种乙肝疫苗,也不一定能阻止乙肝的传染。因为有不少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已受到病毒的感染,或在出生过程中经过羊水感染,或在母乳喂养时受到感染。又因为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要在注射第2针(2个月后,才能产生保护性的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所以感染乙肝病毒者要想生一个健康的小宝宝,就要先行治疗,尽量做到在没有病毒复制后再怀孕。或是在妊娠后期
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连续3个月,共注射3次。婴儿出生后还要联合
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这样才能防止感染。婴儿(包括成人)在注射3针乙肝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在体内可保存约3-5年,以后抗-HBs逐步减少到测不出。所以在第1次注射乙肝疫苗后,最好在第5年时再次补种乙肝疫苗,维持疗效。 朱定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