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有了重大进展,从一开始的束手无策,到追求转氨酶的下降、再到口服抗病毒药物的出现,现在人们又开始进一步追求e抗原血清学转换,甚至是表面抗原转阴这个突破性目标。
表面抗原转阴是每个乙肝患者都渴望实现的,而迈向表面抗原转阴的道路上有一个关键的步骤那就是实现持久免疫控制。因为只有这样,患者才能摆脱长期用药。那何谓持久的免疫控制呢?对e抗原阳性患者来说,即治疗结束后保持HBeAg血清学转换;对e抗原阴性患者来说,即停药后维持低HBV DNA水平(HBV DNA 10,000 cp/ml)。
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a-2a治疗e抗原阴性患者结束后1年时低HBV DNA水平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5年时有28%发生了HBsAg清除。获得持久免疫控制的患者可免于终生治疗,有望获得表面抗原的清除,同时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在治疗目标逐步实现的过程中,干扰素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上世纪90年代,干扰素用于慢性乙肝临床治疗,成为乙肝治疗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有直接抑制病毒的作用,还有免疫调节的作用,而免疫功能的改善,有助于增强抗病毒作用。然而普通干扰素在体内作用时间短,需隔天注射一次,且药物浓度不稳定。而90年代后期问世的核苷类似物,因其只能维持抑制病毒DNA复制,无法获得免疫控制,可能需要长期维持用药。
随着长效干扰素治疗研究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治疗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从开始的标准化治疗,到现在通过表面抗原监测等手段,观察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应答情况,根据患者个体的不同反应,调整治疗策略,开展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慢性乙肝的治疗已从标准化治疗逐步走向个体化治疗。如以往对使用长效干扰素治疗的患者标准疗程为48周,现在医生可根据其表面抗原水平下降等情况适当延长疗程,以获得更佳的疗效。一项研究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a-2a治疗e抗原阳性患者延长至72周和96周,e抗原血清学转阴率从48周疗程的37%分别提升到了51%和53%。
同样的,对于部分慢性乙肝患者,根据其病情和治疗进展,可使用长效干扰素联合其它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派罗欣联合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以提高药物疗效。有临床数据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e抗原阳性患者,治疗结束时表面抗原转阴率可达到17%。
科学的进步终将带着慢性乙肝患者走向一条希望之路。随着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发展,医生临床经验的丰富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慢性乙肝这一世界大病终将被人类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