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治疗乙肝的核苷类抗病毒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引起部分乙肝患者擅自停药。其实,没有不良反应、绝对安全的药物是不存在的。只要能够保证药物不良反应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危害可控,就可以使用,这就是所谓的是药三分毒的含义。
为什么不同患者有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呢?这主要是每位患者的遗传背景存在很大差别。药物不良反应有些是药物本身引起的,有些是药物代谢产物引起的,反应性存在差别,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在不同患者人群就存在差别。有鉴于此,患者对于药物说明书中所罗列的药物不良反应要认真阅读,正确对待。对于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要看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对于每位患者来说,对于服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要心中有数,细心体会,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大多数药物不良反应是可逆的,经过处理或无需处理即可自行消失。对于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应由专业医师处理。
核苷类抗病毒药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肌痛、肌酸激酶增高、关节痛、横纹肌溶解。一般来说,肌痛、肌酸激酶增高的预后较好,但如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发展为横纹肌溶解。绝大部分乙肝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如果在不合适的时机停药,会使病毒反弹,造成肝炎活动,这比药物不良反应更厉害。患者可以咨询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切不可随意采取不当的停药措施。
像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在过去几十年中曾经夺去过许多人的生命,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淘汰这一类的药物。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增加,这些问题可以得到满意的解决。如干扰素或者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基本会百分之百出现发热和白细胞降低,那么干扰素就不能使用了吗?不是这样的。20多年来,它还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治疗药物,关键是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正确判断、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