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第3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表示,乙肝治疗药物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可引起一种名为横纹肌溶解的罕见不良反应。这一消息,令不少患者担忧。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科谭德明教授指出,目前乙肝抗病毒药物大致分为两类,即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尽管相比之下后者的总体安全性更高,但也有相应的不良反应。谭教授建议,接受抗病毒治疗,最好遵守三大纪律。
第一,不要擅自停药。科学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有助于预防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可以延长患者寿命,这一结论已被大量临床试验所证实。而擅自停药,必然使过去的治疗前功尽弃,甚至病情反弹。而对于停药,应科学地停,何时停要遵医嘱。
第二,不要忽视随访。抗病毒治疗需要坚持相当长的时间,其间一定要遵照医嘱定期回门诊随访,这有助于第一时间发现不良反应。复查时,有些患者可能磷酸激酶(简称CK)增高,但不必过于紧张。这一现象不止见于核苷类药物,高血压药、降脂药等药物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此时如果没有肌肉疼痛、肌无力的症状,就不必停药,但要定期、更频繁复查CK。
第三,不要麻痹大意。虽然肌病发生率不高,横纹肌溶解更是非常罕见,而且横纹肌溶解也可以由于剧烈运动和药物导致运动性横纹肌溶解和药物性横纹肌溶解,但患者不要掉以轻心,如果感到肌肉疼痛或无力,必须尽快去医院复诊。上千例的临床试验中,没有发生一例横纹肌溶解的病例,就是由于临床研究有定期访视、严格随访和科学的管理,发现问题可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