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慢性乙肝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情况,可分为初始治疗患者、正在或曾经接受过治疗患者,停药后观察,以及复发后继续治疗的患者。这几类患者虽然处于抗病毒治疗的不同阶段,但是所有患者都应该尽可能把乙肝病毒载量降到最低水平。随着抗病毒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的普及应用,当前的抗病毒“经治”患者越来越多,因为多种原因,不少“经治”患者的病情控制不佳。如果控制不佳,必须及早调整治疗方案,最大限度降低病毒载量。
一项迄今全球最大规模的、针对抗病毒药物博路定在慢性乙肝患者实际治疗中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REALM研究),在今年刚结束的亚太肝病年会上发布了最新结果。数据结果表明,无论是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初治”患者,还是“经治”患者,在接受强效低耐药抗病毒药物博路定治疗48周后,大多数患者乙肝病毒降至不可测。
除了全程强效降病毒外,实现乙肝治疗目标的另一个关键任务是有效管理耐药,而管理耐药的最佳策略是要预防耐药。因为一旦出现耐药,不但导致抗病毒药物疗效降低、病毒反弹,患者还将在不断加药或换药的过程中承受额外的检测和治疗费用。然而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不少患者在初次治疗选药时,往往仅从药物价格的角度来选择抗病毒治疗药物,因而没有选择强效降病毒和低耐药的药物,这种意识往往让患者得不偿失。因为一旦发生耐药,病毒复制又开始“抬头”,前面的一切治疗努力可以说都“功亏一篑”。
虽然耐药出现后,部分患者仍可通过加药来再次遏制乙肝病毒,但耐药检测和调整治疗方案都意味着额外的费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病毒“抬头”的过程中,肝脏炎症一直在加剧,疾病也开始继续发展。因此,早期并全程使用强效降病毒药物,从而最大限度地把病毒控制到最低数量,不但可减缓肝病进展,而且可预防耐药,避免治疗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