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 骆抗先教授
“小三阳”慢性携带有什么特点?
在我国,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极大多数慢性化而成为“大三阳”的慢性携带者,病毒水平很高,由于免疫耐受性逐渐减弱,免疫清除性缓慢增强,病毒水平大约每4、5年能降低1次方,经过几十年,男性在45岁前后病毒降到3次方,女性清除病毒较快,在35岁前后也能降到这一水平,病毒复制很低了,E抗原也就消失了,“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到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的恢复期。
从“大三阳”转为“小三阳”需要的时间并不相同,很少数慢性携带者在儿童期已是“小三阳”;但也有80多岁的老人还是“大三阳”携带者的。
经过漫长的岁月,“小三阳”携带者肝细胞内只剩下少数乙肝病毒,复制活性已经很低。新生的肝细胞很少再被传染,已经感染的肝细胞终将衰老死亡,感染病毒的细胞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清除了病毒,乙肝病毒感染不会是终生的。
有些人据说是因为“工作需要”不能不饮酒,他们的“小三阳”携带很难被清除,还可能再逆转成“大三阳”。
一般而言,这种经过漫长岁月、免疫活性逐渐发展,而病毒水平逐渐降低的“小三阳”携带状态,大都会稳定好转,发生“小三阳”肝炎是非常罕见的。
这一过程是漫长的,E抗原开始转阴时,可能E抗体还没有产生,血清HBV DNA可能还在检测限上下波动。在E抗体产生、HBV DNA再也检不出之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肝内仍可有微量病毒潜在,但最终总是会消失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自然恢复后的状态是比较稳定的。
非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有什么特点?
另一种“小三阳”携带来自抗病毒治疗有效的肝炎患者,“大三阳”的E抗原转阴,HBV DNA降低到检测限以下,肝功恢复正常,这就是干扰素疗效的三终点;如果原来E抗原就是阴性,就只有后面的两条。经过抗病毒治疗恢复的“小三阳”或“小二阳”携带,现在叫做“非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
这种携带状态不是很稳定,如果原来是“大三阳”肝炎经普通干扰素治疗转为非活动性携带,在100位非活动性携带者之中1年内大约有15%会复发,以后复发的就很少了;经长效干扰素治疗有效的患者复发率会低得多。
因为“小三阳”肝炎是变异的乙肝病毒,经普通干扰素治疗转为非活动性携带,在1年内大约有70%会复发,以后还会有复发,最终能稳定携带的很少。
“大三阳”肝炎经核苷类药治疗,需要几年后E抗原才能转阴而成为非活动性携带,但仍需延长治疗,过早停药大都要复发。
经过上述可能复发的时间,非活动性携带一般是稳定的,但还是有少数患者会肝炎复发,无论原来是“大三阳”或“小三阳”,复发后的肝炎大都是“小三阳”肝炎。
对这两种“小三阳”携带要有差别吗?
非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的名词国内使用还不普遍,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和非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两者国外的文献有时也混用,但我认为有必要把两者区分清楚。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要经过漫长的岁月,才逐渐变成“小三阳”携带,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比较充分,病毒再活动而发生肝炎的几率很低,而且总有完全清除病毒的一天。非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主要依靠药物,干扰素治好的患者一部分激发了免疫,但抗病毒免疫没有长期自然发展的“小三阳”携带来的充分。
其实,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并不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即使表面抗原转阴了,还有近30%会逆转成“小三阳”携带。所以非活动性携带的稳定性不如自然康复的慢性携带,前者需要更多、更长期的定期检查。
更多乙肝文章推荐:
我国半数乙肝来自母婴传播
乙肝表面抗体滴度代表什么意义?
乙肝患者随意停药会引发肝脏衰竭
乙肝大三阳的症状和检查有哪些?
5类乙型肝炎的不同临床表现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