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 骆抗先教授
携带乙肝病毒,能清除掉当然最好,但当前还没有这样的药物。无可奈何,只能安下心来,希望能长期与其“和平共处”。过去“大三阳”的人受歧视,因为只有肝炎发病后才能把这个“污点”清洗掉,有人甚至想酗酒伤肝,引发肝炎,这当然是错误的,不发病总比发病好。但是要携带病毒几十年,怎样长期与其“和平共处”呢?
怎样对待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携带并没有明显损伤你的肝细胞,还不能算作敌人;但总是一种威胁,决不是朋友。譬如现在的中美关系,非敌非友,双方都有许许多多智库在研究对方,各种情报渠道在查清对方。你可能要携带乙肝病毒几十年,怎么可以对它一无所知呢?你非常需要学习一些科普知识:它在你肝细胞里怎样生活?怎样引起肝病变?在几十年中怎样慢慢消亡?等等。我们会在以后的博文里,慢慢向你说明白。
你的肝细胞里有乙肝病毒,你必需保护好你的肝细胞,你必需避免去刺激病毒。难道你必需喝酒吗?难道升官发财比你的生命更重要吗?现在官场、商场的歪风邪气,你不能洁身自好吗?如果你真不想喝酒,难道你就编不出一个借口吗?
怎样与人相处?
如果你很优秀,携带乙肝病毒不会贬低你,你没有理由自卑。
过去没有乙肝疫苗,慢性携带的妈妈不幸把病毒传给了子女;或近年有了疫苗,因种种原因还是传给了子女。这不是你的过错,何必内疚、甚至感觉负罪呢?
慢性携带者与人一般相处,一般社交,并不会传染他人。为避免误解,你需要隐私,反正不会害人,并不会损害你诚实的品质。
年轻人要交异性朋友,不要有顾虑。“大三阳”携带不影响品德;不降低才干。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你不比别的人差。初交时隐私较好,有了感情慢慢说清楚。我注意到《博客》的跟帖,很多女孩为携带的或肝炎的男友操心;男孩为女友跟帖的却较少,看来女孩更多情。如有个别人为此要与你分手,这样的人有什么值得你留恋呢?反正大千世界里,总有你的一半,何必为此丧失锐气呢?
乙肝有药吃吗?
你转氨酶正常,不需要降酶药;肝脏好好的,不需要护肝,其实也没有确实有效的护肝药。
保健药不少,肯定无害。消费能拉动内需,你愿意做贡献吗?
报道又有某种新科技能治乙肝。等着吧,等着产品临床试验、批准上市。乙肝流行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有“高科技”报道,到现在除了干扰素和核苷类药,还有什么呢?
如果吃药没有用,何不用买药的钱去买巧克力吃呢?
慢性携带者怎样“保养”?
曾经有网友提问此类问题,我真的很为难,因为医学书和文献都没有这方面的研究结果。
有人说不能吃酸辣,我想要湖南人不吃辣、山西人不吃醋,肯定办不到。那么,他们能吃酸辣,广东人为什么就不行呢?有人说不能吃“发的食物”,我不懂“发”的内涵,据说指的是鸡鸭鲤鱼,如果不吃这些美味,你不觉得人生缺少一些什么吗?
但是确实有一条:不能喝酒!
你想打球可以去打球;想去拼搏就去拼搏;想通宵看南非的世界杯,只要有精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你也一样可以升官发财;一样可以生儿育女,并不比同龄人缺少什么。有人总把自己归类到“不正常”中去,你干嘛老要在阴影下生活?幸福指数是要你自己去拔高的。
“大三阳”慢性携带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如果你是“大三阳”慢性携带,情况比较简单,只要定期检查肝功就可以了,至少每6 个月要检查一次。
不要怕病毒水平很高,说明还处于免疫耐受期,肝脏不会有明显病变。
现在医院的检查费不菲,把所有验单按时间整理好保存起来,这就是你的健康档案,以后如果发病,这对分析病情非常重要。
“小三阳”慢性携带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如果你是“小三阳”,首先要检查清楚,是否肯定只是慢性携带,绝对没有隐蔽较重的病情,有时不是很容易。
一、如果你过去定期检查,从“大三阳”携带开始,验单保存齐全,慢慢转变为现在的“小三阳”携带;转氨酶在正常范围的中间值(谷丙酶男性在30、女性在20岁以下);HBV DNA定量做过几次都在检查限之下;从不饮酒。符合上面的条件,你已经是慢性携带的恢复期,肯定是健康的,很少会发病。
但还需要继续定期检查:每6 个月查肝功,每年检查1次HBV DNA、表面抗原、B超、甲胎蛋白,直至“小三阳”携带结束。
二、如果你过去是慢性乙型肝炎,近几年才经抗病毒治疗恢复,非活动性乙肝携带不如自然恢复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稳定,必需坚持定期检查。
三、如果有下列情况,不能大意:
1、过去很少检查肝功,携带过程不很清楚。
2、有时查出病毒水平高于3次方。
3、谷丙酶偏高;或一直在正常范围的高值(停药3、4年后还在40上下),偶尔转肽酶也增高。没有血脂和血糖升高。
4、常饮酒。
5、男性,年龄超过45岁。
6、“小三阳”肝炎抗病毒治疗有效患者。
7、血缘亲人中有恶性肿瘤患者,包括各种肿瘤,如胃癌、乳腺癌等等。
也按以上项目定期检查,如发现病情不稳定,及时做进一步检查。
更多乙肝文章推荐:
我国半数乙肝来自母婴传播
乙肝表面抗体滴度代表什么意义?
乙肝患者随意停药会引发肝脏衰竭
乙肝大三阳的症状和检查有哪些?
5类乙型肝炎的不同临床表现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