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肝炎病人被诊断出有肝脏问题时,都会自行买药,甚至用偏方治疗。这种不经过专业指导的治疗方法,很容易导致肝脏损伤。用药过程导致肝脏损害,出现药物性肝硬化。
超过200种药物可引起肝脏损害
目前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药物及保健品已超过3000种,明确可以引起肝损伤的药物超过1000种,可引起药物性肝硬化的药物超过200种。由药物引起的肝病占非病毒性肝病的20%至50%,占暴发性肝衰竭的15%至30%。可引起肝脏损伤的药物包括抗生素,麻醉药,抗真菌药、抗结核药等等。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约占所有药物反应病例的10%。
药物性肝硬化的表现
多数为缓慢起病,亦可呈急性起病(但病理表现上仍为慢性炎症)。症状为乏力、厌食、上腹不适、肝区痛、黄疸、尿色深等。肝脾肿大常见,可有肝掌或蜘蛛痣。多数同时伴有肝外表现,如关节痛、关节炎、皮肤黏膜病变、闭经、多毛、痤疮等。如并发亚急性肝坏死,可出现黄疸加深、明显厌食、恶心、呕吐、出血倾向、腹水、少尿、肝浊音界缩小、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也可并发门脉高压症、腹水等。
如何避免药物性肝硬化发生
药物性肝硬化应该做腹部的B超检查,进行初步诊断。药物性肝硬化,重点在于预防,预防早期的药物性损伤,如用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测定肝功能。对已经存在肝病或肾病患者,更应监测用药期间的肝功能变化。对一度有药物性肝损害史者,应避免再度使用相同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对于药物性慢性活动肝炎或肝纤维化,应及早应用抗纤维化药物。另外,根据药物的致肝损伤机制,可选择针对性药物与治疗药物合用,以预防肝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