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是甲型肝炎病毒的简称,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危害人类肝脏的疾病,严重者甚至可以引起肝硬化肝癌等重症疾病,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通常一为说15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更容易患甲肝,这是什么呢?
甲型肝炎一般来说预后很好,较易恢复,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在托儿所和幼儿园中,感染甲型肝炎的儿童出现临床症状者不多,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等症者更少。回顾世数据表明,临床黄疸症状及病死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儿童低于青壮年,更低于老年人。甲肝病毒感染与社会经济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故在我国,15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最容易患甲型肝炎。
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甲型肝炎少数病例虽可发生临床、生化指征的迁延复发,病理检查的慢性化,但不会成为慢性肝病。唯6个月以内的幼婴发生甲型肝炎者病情较重,死亡率明显高于年长儿。有报道住院的半岁以内甲型肝炎占儿童甲型肝炎重型的 70%,病死率约50%左右;另外老年人(60岁以上)的甲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和并发症的也多,病死率10%,但无论老幼,由甲型肝炎引起肝硬变者甚罕见。
因此,甲肝的预防重点就在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预防,尤其是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对于疾病的抵御能力还十分脆弱,需要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密注意。一旦有发生感染的情况要及时到医院检查,积极治疗或接种相关疫苗。
凡是未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均是易感者。但由于甲肝病毒感染与社会经济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故在我国,15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最容易患甲型肝炎,因为病后获得了持久的免疫力,至成年时,患甲型肝炎者减少,老年人更少。
预防甲肝应注意病从口入
甲肝,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是一种常见的流行性传染病。发病时经常伴有有发烧、饭后恶心、呕吐、乏力、小便色似浓茶、部分病人可伴有黄疸和肝功能异常等症状。春秋季节是甲肝的高发期,尤其日常饮食和卫生很容易成为甲肝诱发的渠道。
据了解,甲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共享餐具、茶杯、牙具等,吃了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都可以受到传染。如果水源被甲肝病人的大便或其它排泄物污染,往往可以引起甲肝爆发流行。因此大家应注意饮水卫生和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此外,市民食用生、半生海鲜、水产品、无证食品的日常饮食也是感染甲肝主要危险因素。由于秋冬季节毛蚶、蛤蜊等有大量水产品上市,这类水产品很有可能粘附甲肝病毒,在被生吃和半生吃的情况下,很容易与甲肝病毒亲密接触,从而受到感染,并经过半个月的潜伏期后发病。春节期间,很多人就因为吃生猛海鲜而患上甲肝的病患,特别在春节期间人们的应酬多,再加上偏好吃海鲜,很容易感染了病毒甲肝。
“这些生的或者半生的海鲜虽然味道鲜美,但其海鲜中含有很多病毒和寄生物,未经高温消毒,这类寄生物、病毒极易侵害人体。”专家表示,一些体质不好的人在吃了这类带病毒的海鲜之后,很容易感染;即使体质好的人在食用生猛海鲜时还是应该有一个量的控制。因此,在食用海鲜等食物一定要保证其新鲜和无污染,最好能烧熟煮透,千万不要因为贪图美味而损害身体健康。
疾病往往就是通过人们日常不注意的一些细节而染上身的,甲肝的传染性比较强,尤其易受感染的青少年儿童的自制能力较差,更容易不注意饮食,导致被感染,所以家长在准备饮食时就需要注意,避免以上几种情况,让整个家庭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