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一旦有人患上了乙肝,我们频繁接触到了人总是不免暗自紧张,担心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乙肝。我们要学会看清乙肝的传播路径,因为不同的感染情况传染性是不同的,而且乙肝主要是通过体液传染,平时在一起吃吃饭喝喝茶并不会被传染到,所以我们没必要对周围携带乙肝病毒的人隔离。乙肝患病者或者携带者传染性的大小并不是不变的,功能性的损害加重时一般传染性才会增大,病程的时间长了以后的传染性也可能随之减少。
要客观地判定乙型肝炎患者传染性的大小,首先要弄清一个要领就是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来说,不论他是一个慢性HBeAg携带者,或是慢性HBV携带者,抑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或多或少的均可能存在完整的病毒颗粒,也闵是感染颗粒。既往检查HBV DNA仅用斑点杂交法,灵敏度不高,只有血中的HBV DNA存在较高浓度时,才能检测出。而近几年来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技术飞速发展,新开展的聚合酶链反应可将乙型肝炎HBV DNA表达产物呈10 6-10 7倍扩增。所以血浆或血清中微量的病毒均可测出。因此严格地廛,只有当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与宿主肝细胞基因完全整合,在患者肝脏细胞中完全不存在完整的病毒颗粒,只有因基因整合而产生的HBsAg表达时,才可以说患者血绝对没有传染性。但这种情况是极少见的。所以判定乙型肝炎患者传染性的大小只能是相对的,可遵循以下原则:
6情况HBV处于高传染期
1、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极期的传染性一般大于慢性肝炎患者。
2、有病毒复制者[HBeAg、HBV DNA、HBV DNAP(HBV DNA)聚合酶阳性],传染性大于复制不明显者。
3、HBV DNA用斑点杂交法阳性者大于HBV DNA(PCR)阳性者。
4、若患者HBeAg-,抗HBe+,HBV DNA用班点杂交和PCR法均阴性,则病毒复制趋于静止,传染性极小或者可以说基本无传染性。
5、患者或携带者传染性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功能损害加重时一般传染性就会增大。病程长久以后的传染性也可能随之减少。
乙肝传播的六种主要途径
(1)经血传播:如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通过血源性注射传播。
(2)胎源性传播:如孕妇带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的感染等。
(3)医源性传播: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血液透析患者常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对象。
(4)性接触传播:近年国外报道对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观察肯定:乙型肝炎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
(5)昆虫叮咬传播:在热带、亚热带的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可能对乙型肝炎传播起一定作用。
(6)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