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丙肝像乙肝一样,感染后如果没有症状就是病毒健康携带者,不需要进行治疗。当真如此吗?对于丙肝的认识,很多人都存在误区,那么有哪些丙肝的认识误区呢?让小编一次性告诉你,一定要注意哦。
误区一:丙肝错当乙肝治
来自广东某县城的张先生最近总觉得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当地小医院的医生诊断他感染了乙肝病毒,并让他服用乙肝抗病毒药物。治疗数月后,症状越演越烈,身心极度疲惫的他辗转到广东省人民医院检查,才发现始作俑者其实是丙肝病毒。
专家解析:肝炎家族“兄弟”众多,但丙肝与乙肝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病毒,乙肝口服药是不能治疗丙肝的。然而有些不正规的医院对于丙肝缺乏正确的认知,错误用药,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让患者忍受药物副作用和疾病带来的双重痛苦,并且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误区二:孕妇患者必须放弃胎儿
患有早期丙肝的敏儿如今已经怀胎5个月了。刚怀孕的时候,有医生认为她应该把孩子拿掉,因为孩子很有可能会带着丙肝病毒降生。
专家解析:众所周知,婚育问题是成千上万乙肝患者的痛中之痛。但丙肝在这一点上却给人预留了希望。首先,患有丙肝的孕妇,将丙肝传染给胎儿的几率只有2%~5%。而且丙肝是可治愈的肝炎,即使宝宝不幸染病,及早规范治疗也是可以治愈的。
误区三:误认为没有症状就不要紧
很多人以为,丙肝像乙肝一样,感染后如果没有症状,就是病毒健康携带者,不需要进行治疗。正因为丙肝具有隐匿性,很多患者感染丙肝病毒后在很长时间内都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丙肝病毒对肝脏细胞的破坏却一直悄悄持续着,直至肝脏出现硬化或恶变成肝癌后才出现相关症状。因而,丙肝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丙肝不存在病毒健康携带者,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减轻病毒对肝细胞的破坏。
误区四:盲目服用保肝、降转氨酶药物
很多丙肝患者受虚假医药广告误导,花了大量的钱吃保肝、降转氨酶药品、保健品,均不见效。实际上,治疗丙肝应首先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尽早抑制并清除丙肝病毒,阻止病情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长效干扰素与病毒唑联合使用,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
误区五:误认为丙肝无法治愈
乙肝至今尚无法根治,丙肝则不同,如果能早发现、早进行抗病毒治疗,70%的患者可以彻底治愈。
误区六:接种疫苗能预防丙肝
同艾滋病类似,丙肝目前还没有可以用于预防的疫苗。但是,和艾滋病的预防措施一样,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预防丙肝:拒绝毒品,不共用注射器;固定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他纹身、穿刺工具;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用品;及时包扎破损伤口。
误区七:HCV抗体阳性=得丙肝
专家说法:确诊丙肝的主要依据是血清中丙肝病毒核酸(英文简称HCVRNA)呈阳性。如果只是单纯的丙肝病毒抗体阳性,说明曾经感染过丙肝病毒,但机体已经清除了丙肝病毒,这时只需要定期随访观察即可。丙肝病毒核酸在感染丙肝病毒后1至3周,即可在外周血中检测到。
误区八:日常接触也能感染丙肝
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传播丙肝的。丙型肝炎一般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基本相似。血液传播是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可刺入人体的针具和医疗、美容器械,与丙肝病毒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性接触也会传染丙肝病毒。艾滋病毒感染者的丙肝感染率较高。
感染丙肝病毒的母亲约有5-10%的机率将丙肝病毒传染给婴儿。目前,还没有报道证实母乳喂养可以传播丙肝,但如果乳头有出血时,要避免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