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肝病专科主任詹俊教授
想要吃药物调养身体,结果却吃出了药肝?想要吃保健品保肝护肝,结果吃成了药肝?不断上升的发病率在提醒着大家“爱肝护肝,珍惜生命”,这也是今年全国爱肝日的主题。
药肝,顾名思义,就是由于服用药物后,由药物导致的肝细胞损伤、破坏。药肝可以发生在无肝病基础的正常人身上,更易发生在有肝病基础的患者身上,危害更大。其中,体弱多病、少儿与老年人更容易被药肝“盯上”,女性群体更是药肝青睐的对象。
在临床上,药肝发生后可以无任何症状,也可以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不过这种表现大多为为肝细胞损伤的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厌油腻,身目黄染,小便变黄,甚至深如浓茶,偶尔有发热,甚至出现意识改变等。进一步抽血检查会发现患者肝功生化指标改变,如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升高(它们代表的是有肝细胞的急性损伤、破坏),总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出凝血时间延长(凝血功能障碍),白蛋白降低等,更严重者,会出现血脂降低,血糖降低,甚至出现低血糖反应。
为什么会出现药肝?
“是药三分毒”是对药肝的最佳诠释,所以药物性肝损伤是药物进入人体之后与人体相互之间作用的结果,是药物和人体自身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也无法预计。
引起药肝这一病症的原因很多,但很多人会陷入认识误区,只注意到用药原因引起药肝的发生,而忽视了其他的因素。不可否认的是,药物(含中药和中成药)是引起药肝的主要原因,保健品、化学品(如染发剂,装修用涂料,粘合剂等)、动物内脏(如蛇胆、鱼胆等)、植物(如草药,红豆杉制品等)以及部分医学检查的造影剂等也是导致药肝的出现。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保健品的滥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的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中老年人甚至部分敏感者,在过多服用保健品之后会引起肝细胞损伤和破坏,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肝病专科主任詹俊教授指出,近年来临床收治因保健品引发药肝的患者在逐年递增,这是新时期里出现的新药肝,也是未来的药肝知识普及的新重点。
是药三分毒,要小心这些伤肝药物
肝脏是药物转化和代谢的“解毒工厂”。据报道,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排在首位的是中药,其次是保健品,随后才是结核药、降血脂药、抗生素、肿瘤化疗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等六大类药物。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肝病专科主任詹俊教授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防范药肝。
防治药肝从自身做起,谨遵医嘱。日常生活中,大家要正确认识养生保健,正常来说,大家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均衡,坚持适量和适宜的运动方式来增强体质,以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对于药物更需要辩证区分,即便是服用中草药也须谨慎,不滥用药物,少用药,最好是能不用药就不用药(含保健品和化学品等);如需服用药物时,必须接受专业医师的意见和指导。不随意吃蛇胆,特别是鱼胆之类有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的食物(包括草药等)。
正确认识药肝,及时就诊。生活中若出现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厌油腻,身目黄染,小便变黄等表现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肝功能,在短期内服用过药物、接触过化学品更应如此。若不幸得了药物性肝损伤,也不必过于紧张,但需要及时到医院找专家就诊。只要及时就诊发现药肝,采取专业处理,绝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是可以完全康复的。只有少数因各种原因,如拖延未及时发现,严重损伤等,会出现严重后果,造成不可逆转的肝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医师简介:
詹俊,消化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科副主任、消化肝病专科主任、内科住院医师规培基地主任。熟练掌握内科疾病及疑难病的诊断与治疗,消化科胃肠、肝胆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有独到之处,尤其是肝病的诊断与治疗。
出诊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