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物质代谢的中心器官,其功能的好坏严重影响到血液及尿液中的成分。换句话说,如果肝脏的生理功能发生损害,血液或尿液就会发生变化。因此,经过 检查便能判断肝脏功能的好坏,这就叫肝功能检查。当医生认为病人可能患肝炎时,都会让病人做肝功能检查,HBV感染后病毒分泌的蛋白释放入血导致相应的抗体产生。病毒的抗原抗体共有三个系统,但因核心抗原在血清中一般不易检出,仅其余两对半在血液中可检测出,故俗称“两对半”。
第一对: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是乙肝最常检验的项目。阳性就表明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人化验为HBsAg阳性,谷丙转氨酶增高或其他肝功能不正常。单项HBsAg阳性,肝功能正常。而且被检查者没有特殊不舒服及无肝脏肿大等,则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
乙肝表面抗体(抗—HBs) HBsAg可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HBs,一般人在抗—HBs出现后HBsAg就消失。抗—HBs阳性一般都表明人体已得到保护,对乙肝病毒有了抵抗力。我们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就是为了使人体产生抗—HBs,得到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
第二对:乙肝e抗原和抗体
乙肝e抗原(HBeAg) e抗原只存在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血液中,也就是说HBsAg阴性的人是不应有e抗原阳性的。e抗原阳性表示肝炎病毒在人体内有复制(繁殖),说明有传染力。要了解HBsAg阳性的人有没有传染性,比较常用而又可靠的检测方法就是验e抗原和e抗体。
乙肝e抗体(抗—HBe) HBsAg阳性的人如果e抗体阳性,表明肝炎病毒在体内处于抑制状态。e抗体阳性不表示对乙肝病毒有抵抗力,但可认为传染性很低。
第三对:乙肝核心抗原和抗体
乙肝核心抗原(HBcAg) 核心抗原是乙肝病毒的核心部分,只存在于肝细胞核中,血液中没有游离存在的核心抗原。如果要在血中检测,心须有较高的技术和设备条件,乙肝核心抗原阳性是有传染性的标志。由于不能用一般的化验技术在血液中检出,所以核心抗原和抗体这一对中缺少了核心抗原这一半。
乙肝核心抗体(抗—HBc) 感染乙肝后就会产生核心抗体,并能保持多年(可长达4~5年或更久)。核心抗体阳性亦不表示对乙肝病毒有抵抗力,只是说明存有乙肝病毒感染或仅反映出过去感染过乙肝病毒。
肝功能与乙肝两对半目的
(1)协助诊断各种肝病,诸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死、肝癌等,并帮助了解肝脏损害的程序、转归及预后;
(2)确定黄疸性质、病因,并以此确定治疗方针;
(3)了解全身器官,如心、肾、胃肠、内分泌代谢等疾病对肝脏的影响程度;
(4)了解工业毒品、药物等对肝脏的影响;
(5)在治疗过程中,帮助判断药物的疗效。
肝脏的生理功能极为复杂,因此肝功能检查的指标也很多,肝炎时通常检查血清转氨酶、血清麝浊试验、血清黄疸指数、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及蛋白电泳、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甲胎蛋白、碱性磷酸酶等。
(1)血清转氨酶检查 通常检查血清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俗称谷丙转氨酶,简称ALT,以前称GPT)与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俗称谷草转氨酶,简称AST,以前称GOT),是 肝炎病人非常敏感的指标。转氨酶越高一般反映肝细胞受损的程度越严重,并从某种程度上提示病情的轻重和愈后。
(2)血清麝浊试验 简称TTT,其反映了肝实质损伤的程度,也是肝脏蛋白质代谢功能紊乱的一种定性试验,其升高的程度基本与肝脏损伤的程度平行。
(3)血清黄疸指数、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检查 主要了解黄疸的有无、程度及变化动态。一般认为,黄疸指数、总胆红素越高,则肝细胞受损害的程度越重,直接胆红素可帮助确定是否是溶血性黄疸。
(4)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及蛋白电泳 大部分的血浆蛋白都在肝脏内生成,故检查血清总蛋白及白、球蛋白的比值,即可了解肝脏受损害的程度。总蛋白下降、白/球蛋白比值减少、电泳试验γ球蛋白增加,是肝炎的常见情况。
(5)血氨 肝脏是体内利用氨合成尿素的唯一器官,在严重肝细胞损害时,血氨可升高。
(6)凝血酶原活动度 肝脏是血液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当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时,常反映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常引起出血、淤血等临床表现。
(7)甲胎蛋白 简称AFP,持续升高,提示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
(8)碱性磷酸酶 简称ALP或AKP,肝炎时大多增加或微增,如同时有肝内胆汗淤积时,有ALP活力升高。
在肝炎的诊疗过程中,肝功能检查是做得最多、使用最广的一种检查手段。不管肝功能检查的指标怎样变化,都应该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史,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从临床实践来看,肝功能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