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10%以上的孕妇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其子女如不接受乙肝疫苗预防,则60%~80%的新生儿在两年内都可被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经母婴传播的孩子,乙肝病毒可终生携带;30%~50%会发展成慢性乙肝,部分病人肯定能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为了从源头上堵住母婴传播,给家庭带来健康的下一代。我们希望男女结婚前,一定要提高自愿婚检率,通过婚检早期发现一些隐性的乙肝感染者,使未来的乙肝妈妈们能获得预防乙肝的信息和知识,并能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妊娠后也会自觉地有准备的接受母婴传播的免疫阻断治疗。这样将能大大提高我国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人群。
目前认为:母婴传播最常发生的环节是在分娩过程中。分娩过程中,十几个小时的子宫收缩,胎盘剥离时,母血会向胎儿身体渗漏,胎儿在分娩过程中会吞吸母亲血液,以及含有病毒的阴道分泌物。这正是给乙肝病毒创造了趁机潜入宝宝体内的一个良机。如果产程越长,生产越困难,胎儿分娩被感染的机会就越多。如果带乙肝病毒的妈妈能到预防母婴传播比较有经验的医院去分娩,医生可在接生过程中格外小心,采取一定的措施去缩短产程,对难产妈妈会及时决定剖宫产,助产过程中会尽量减少胎儿误吸血液及分泌物的机会,尽量减少母血对新生儿的可能污染,从而可大大减少婴儿在产程中被乙肝病毒感染的机会。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 (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 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 针,按照0、1、6 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 针疫苗后,间隔1 及6 个月注射第2 及第3 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 h 内接种,如果接种时间超过24小时,免疫效果就差一些,接种时间越晚,阻断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小。接种部位新生儿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 。
对HBsAg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 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最好在出生后12 h 内,剂量应≥100 IU ,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 重组酵母或20μg 中国仓鼠卵母细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后12 h 内先注射1 针HBIG,1 个月后再注射第2 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 μg 重组酵母或2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 和6 个月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针乙型肝炎疫苗 (各10 μg 重组酵母或2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 。后者不如前者方便,但其保护率高于前者。新生儿在出生12 h 内注射HBIG 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 阳性母亲的哺乳。
对HBsAg 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 重组酵母或1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5μg 重组酵母或1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 重组酵母或2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3 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 针,并于第2次接种3 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 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 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 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 监测,如抗-HBs< 10 mIU/ml ,可给予加强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