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有三大盲区,你知晓吗?目前,各国乙肝治疗指南对于乙肝治疗已经给出了明确、规范的治疗策略和方法,然而一些治疗上和观念上的盲区仍困扰着很多乙肝患者。这些盲区不仅体现在临床就诊中,也体现在日常用药和生活方面,同时也影响着乙肝治疗的整个过程,基于此,我们就来解析一下乙肝治疗中的三大关键盲区。
乙肝患者的三大盲区一:怕传染,不结婚。正确观点:接受正规医院规范治疗,结婚生子不是问题。在乙肝传播上有三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一般日常的接触如握手,进餐,交谈等是不会传染乙肝的。并不是说乙肝的感染者就不能结婚,如果结婚就一定会传染给对方。
现在有几种办法,一种是健康一方采取保护性措施,比如打乙肝疫苗,产生抗体,具有完全的保护作用。另外一种方式在结婚之前如果情侣一方乙肝病毒复制非常高,是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可通过抗病毒治疗,把病毒量降下来。如果打了疫苗,但是没有产生抗体或者说没有打疫苗,或者在病毒载量比较高的情况下,采取其他措施,比如安全套之类的措施。
对于生孩子问题,我国90%以上的乙肝患者是通过母婴传染或幼年期感染的。母婴垂直传播多在妊娠期乙肝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宫内感染)或分娩过程以及出生后密切接触而感染。母亲乙肝病毒载量高,宫内感染的风险增高。而后两种情况可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免疫球蛋白+注射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成功率高达90%~95%。
乙肝患者的三大盲区二:怕伤身,只保肝。正确观点:切勿“治标不治本”,乙肝治疗抗病毒最关键不少乙肝患者,不论自己病情轻重,总喜欢长年累月吃点“保肝药”,自认为既然是保肝药,长期坚持服用有益无害。其实不然,如果保肝药使用不当,例如不对症、疗程过长、剂量偏大都会有害无益。
所谓“保肝药”,是指能够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肝脏解毒能力的药物,如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等。“保肝药”实际是各种肝病的通用药物,主要起辅助治疗作用,并非根本性治疗措施。如果仅仅是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使用这些药物就不合适了。
护肝降酶的药物虽使转氨酶降的速度比较快,但是无法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可谓治标不治本。在没有查清原因的情况下,单纯使用降酶药有可能掩盖疾病的真相。即使已经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单纯降酶而不是抗病毒,也只会造成转氨酶正常的假象,乃至延误治疗。
乙肝治疗要治本,抗病毒治疗是关键。《中国乙肝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正规抗病毒治疗药物目前有两大类:一类是干扰素;另一类是口服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乙肝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应坚持使用能明确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副作用较少的、经济负担少的药物。
乙肝患者的三大盲区三:怕耐药,不治疗。正确观点:耐药可防可治,无需过度恐惧,把握好24周,可主动管理耐药。不少慢性乙肝患者担心体内乙肝病毒耐药变异后,以前的治疗就白费了。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进行抗病毒治疗。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乙肝患者应该认识到,即使发生耐药,抗病毒治疗也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治肯定比不治强。据全球大规模的研究证实,通过3年抗病毒治疗,可以使疾病进展的风险减少55%,肝癌发生的风险减少51%。即使耐药,其治疗效果依然明显高于不治疗的效果,依然可降低肝硬化、肝癌发生率。
耐药并不是乙肝治疗的难题。患者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害怕耐药的发生,而拒绝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患者通过坚持随访,医生能够尽早发现耐药端倪,尽早有效预防和管理耐药。根据临床经验,24周(半年)是治疗关键时间点。目前对于耐药管理,加药优于换药,即在24周发现有耐药迹象时,加用无交叉耐药位点的药物,不仅可在耐药发生前“防患于未然”,且能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对乙肝患者的三大盲区的介绍,希望广大患者科学认识乙肝,科学治疗乙肝,祝大家身体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