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式”,探测乙肝治疗“五底洞”
一说“三点式”,几乎每个人都会心领神会地一笑。这毫不奇怪,因为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到女性身穿内衣或泳装的性感模样。可如今,“三点式”却在乙肝治疗领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所谓的“三点”,指的是乙肝治疗的起点、拐点和终点,有专家戏称其为“三点式”。
起点,指的是治疗之初的状态,包括e抗原阴性或阳性、转氨酶数值、病毒DNA水平等。终点,指的是要达到的日标。至于拐点,则是我们这次要重点谈到的话题。
现在被国际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分为核苷类和干扰索类。其中核苷类药物均为口服,使用方便,抗病毒效果较为迅速。然而,核苷类药物的缺点是疗程很不固定,而且容易出现耐药。这样一直用下去,是否能看到希望、达到目标,医生和病人心中都没有底。现在无论是哪种正规的抗病毒药,花费都不低,即使是最便宜的拉米夫定,一个月的药费也要500元左右,其他药物的费用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大三阳”病人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至少要两年,“小三阳”病人的疗程更长,疗效欠佳者还得继续用药,什么时候能停还是未知数。所以,有部分人无奈地将乙肝治疗称作“无底洞”。
能否在治疗的早期就能预测今后的疗效,从而对用药方案进行调整?能否春天播了种,夏天就能预测收成,而不用等到秋天。
确实,慢性乙肝病人的治疗方案需要得到优化,我们给病人用药后到一定的时间,必须通过一定的指标,对疗效进行评估,从而预测今后长期的治疗效果。这个时间点便是前面提到的“拐点”,其意义在于:治疗一段时间后,预测继续用该药治疗下去的疗效将会如何,是利多还是弊多,出现耐药的可能性有多大。“拐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病人在医生指导下,加用或换用其他药物。
现在,学界提出一个“乙肝治疗线路图”的概念,主要是把病人抗病毒治疗半年(24周)后的病毒DNA水平,作为决策点,来预测治疗一年和两年时的效果。如果治疗半年后病毒DNA水平越低,则以后的疗效就越好;如果治疗半年后,病毒DNA水平不能降到低水平,则可考虑更改治疗策略,以达到远期更好的疗效和更低的耐药。
治疗24周后检测病毒DNA水平,有三种结果:完全应答(指用PCR方法检测不出病毒DNA)、部分应答(检测出病毒,DNA小于104拷贝/毫升)、不充分应答(病毒DNA大于104拷贝/毫升)。
对于完全应答的病人,可以不改变治疗方案,且町延长随访间隔,病人也应该坚定信心,完成治疗;对于部分应答的病人,可以加强随访或考虑调整治疗方案;对于不充分应答的病人,可在医生指导下加药或换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并缩短随访间隔。
一项关于乙肝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的全球性研究报告显示,治疗24周后,若病人的乙肝病毒DNA水平通过PCR方法检测不出,则病人继续治疗至两年后,实现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机会更大,病人出现耐药的机会更小。其中,对e抗原阳性的病人(即“大三阳”),有46%可获得e抗原转换(即e抗原转阴,e抗体出现)。反之,若第24周时,血中的乙肝病毒DNA大于104拷贝,毫升,则预示治疗两年后的效果较差。
核苷类乙肝抗病毒药物,按其出现先后顺序分别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目前除了替比夫定外,其他三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根据其抗病毒的强弱、耐药性发生的早晚,也可能有一个时间点,但以前没有进行相关的研究,暂时还缺少相关资料。至于长效干扰素,用于丙肝治疗时,有一个很明显的判断预后的时间点——12周,但用于乙肝治疗方面,可预测长期疗效的时间点暂时还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