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推出的第二届乙肝患者调查结果日前正式公布。本次调查题为“让乙肝患者明明白白治疗”,旨在了解乙肝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依从性,以及对治疗的诉求。
本次调查有超过3000名乙肝患者填写了有效的问卷。调查显示,52.5%的患者尚未认识到抗病毒的作用;仍有53.5%的患者希望通过治疗彻底治愈乙肝;近九成的患者希望明确知道疗程,表达了对疗效可预测的迫切渴求。
调查结果反映出患者对治疗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错误认识。在我国慢性乙肝患者中,e抗原阳性患者占绝大多数,对于这部分患者最现实的治疗目标是实现“双达标”,即实现乙肝DNA阴性和e抗原血清转换。而知道这个正确答案的患者甚至不到1/4。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指出,针对患者对疗效和疗程的过高预期,我们可以借鉴当前国际最新的“4P医学管理模式”,即强调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 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通过患者教育实现患者对治疗的参与性(participatory)。通过个体化治疗并预测疗效,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科学认识乙肝治疗的疗效和疗程。
庄辉院士强调:“乙肝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生必须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这不仅关乎治疗效果,也关乎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疗效的预测,有助于他们保持很好的心态。如果患者对疗程存在先入为主、甚至是‘急功近利’的认识,一旦目前的治疗方案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就会为他们能否坚持治疗埋下隐患。”此次调查显示,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中,认识到乙肝治疗不能随便停药的只有五成,66%的患者曾经自行中断过治疗。
目前临床上倡导
应用的路线图和基线特征有助于预测疗效,并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预期。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主任万谟彬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都提示患者的基线特征,如治疗前ALT的水平,DNA的载量,甚至HBsAg载量及基因型都会对患者的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此外,临床上也倡导采用“路线图”的方法指导患者用药,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医生预测疗效。现在,临床医生使用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治疗时,往往就参考“路线图”的概念来进行疗程中的管理。根据路线图的建议,患者服药24周时需检测乙肝病毒DNA水平,如果乙肝病毒DNA的水平低于检测下限(300copies/ml),则为完全病毒学应答,这类患者不需要改变治疗方案,继续治疗到第二年,将有近一半的患者可以实现“双达标”,在“双达标”的基础上再巩固治疗一年后,如果仍维持应答,则达到停药标准;如果24周时,患者血液中的病毒载量在300-10000copies/ml之间,则为部分病毒学应答,此类患者需了解其服药的依从性并加强随访;如果病毒载量仍高于10000copies/ml,则治疗前景不容乐观,需要同时加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或换药。万教授指出:“借助路线图,临床医生既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为患者提供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根据化验指标的变化,为患者预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