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检查转氨酶是乙肝患者最关注的化验项目,不少患者常常被反复升高的转氨酶搞得心烦意乱、坐卧不宁。我国先后研制出不少降低血清转氨酶有效的制剂,使用后往往立竿见影,医生和患者心中都得到宽慰。其实,单纯起到降酶作用的药物,存在不少问题,患者应该慎重使用。
转氨酶包括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两种,它们存在于体内许多器官,如肝脏、心脏等,当这些器官受损时,这些酶就会释放到血中,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转氨酶升高只是一种现象,对人体并没有什么坏处。从理论上说,治疗乙肝完全可以不用降酶药物,但是转氨酶数值升高明显,有时高出正常值几十倍,患者心中十分畏惧;有的患者平常转氨酶时高时低,心理压力很大,如果有什么药物能够迅速降低转氨酶,势必会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所以在一些情况下使用降酶药物也有一定可取性。但是使用降酶药物一定要慎重,使用不当,反而不好,这是因为:
降酶药物可能会掩盖病情真相
不少降酶药对转氨酶能起到迅速裂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谷丙转氨酶,因而能迅速降解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作用立竿见影,但是对于其他酶类(如谷草转氨酶、转肽酶等)没有降低作用,证明单纯的降酶药物作用很有限。仅仅谷丙转氨酶降低了,根本不能证明病情好转了,相反有可能掩盖了病情真相,只注意了谷丙转氨酶下降,而忽略了其他酶谱数值的变化,转氨酶从表象上看是下降了,但是这是靠药物硬性压下去的,不代表肝脏炎症活动的减轻,转氨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和降解,并非转氨酶已不存在。
单纯转氨酶降低未必就是好事
相当多的患者在使用降酶药物后,转氨酶恢复到正常值,患者放弃了进一步治疗或是长年累月靠使用降酶药物硬性压着转氨酶,在转氨酶保持正常的背后,乙肝病毒复制不断,肝脏实质受损日见加重,反映肝实质受损的指标,如转肽酶、胆碱酯酶、白蛋白等等异常逐步加重,病情越发严重。从这一点上讲,降酶药硬性将转氨酶降至正常,未必是好事。病情真正好转的标志是包括转氨酶在内的所有肝脏酶谱都正常。
使用降酶药物应注意的事项
为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有时不得不使用一些降酶药物,如中药五味子制剂(联苯双酯、五酯胶囊等)。降酶药物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疗程,一般需要半年以上时间,转氨酶正常后,不要立刻停药,而应慢慢减量,维持用药一段时间,一旦突然停药,很可能出现转氨酶的“反弹”,“反弹”后的转氨酶水平可能超过治疗前。使用降酶药物同时,应该根据患者病情,酌情加上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剂,标本同治。观察肝功时,不应仅仅观察转氨酶,还应通盘考虑肝功系列,以决定联合用药、全面治疗乙肝。如果考虑使用抗病毒治疗,最好先不要上降酶药,因为当转氨酶水平升高2~5倍,正好是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如果使用降酶药物,会干扰病情判断,贻误治疗。
注意:乙型肝炎病毒的帮凶——保肝降酶药物
2004年我们参与的一个科研结束时,观察到两个慢乙肝的病例,都是用相同的免疫刺激剂,用到一年时,两个患者的转氨酶都突然升到了800以上,一位患者没有换药,在一个月后复查,转氨酶降到180,HBV-DNA和HBeAg都转阴了。另一个患者按照治疗规范加了干扰素,还加了甘利欣,结果三个月后,转氨酶一直维持在300多,HBV-DNA和HBeAg都依然是阳性。
这两个病例一直让我们思考,同样的病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没有转阴的病人按照治疗规范加抗病毒药干扰素,加保肝降酶药甘利欣,为什么不加药的患者反而效果好呢?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现象呢?难道是有药物起了相反的作用?一下子我们开悟了,转氨酶升高是机体清除乙肝病毒的生理反应,用保肝降酶药成了机体清除病毒的障碍了。
虽然西医学术界的共识治疗乙肝应抗病毒,但是全国用量最大的药物是甘利欣、强力宁以及护肝片等保肝降酶药。为什么这类药物用量大?源于患者对乙肝的恐惧,源于患者对肝脏有炎症的恐惧。用保肝降酶药物,其实是迎合患者的心情,孰不知保肝降酶药是乙肝病毒的帮凶。
转氨酶是医生评估患者肝功能的指标之一,患者不必“视酶如虎”,一味追求降酶将走弯路。
长期服用“保肝药”增加肝脏负担
“门诊中发现很多患者都在购买市面上各式标榜‘保健品’的保肝药,有的患者长期无症状甚至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喜欢吃保肝药。”陈汝福表示,很多“自我保健意识强烈”的肝病患者认为保肝药既然是保健品,坚持服用肯定有百益而无一害。“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陈汝福介绍,其实,所谓保肝药是指能够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肝脏解毒能力的药物,它们实际是各种肝病的通用药物,主要起辅助治疗作用,并不能作为“根本性治疗”的手段。
据介绍,目前市面上各类保肝药种类繁多,鱼龙混杂,剂量、成分都不相同,而每个肝病患者的自身病情、暂时状态等也都不一样,自主选择保肝药保健品,很可能挑错药。事实证明,使用不当、疗程过长、剂量偏大的现象都可能随之发生,对人体产生危害。
“最值得警惕的是,保肝药用多了可能增加肝脏负担,打乱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陈汝福介绍,因为肝脏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分解、转化吞服入体内的药物,而保肝药长期服用很可能无形中增加肝脏负担。据了解,甚至出现过不少患者服用过多保肝药诱发药物性肝炎的先例,因为,不能排除某些药物中存在有毒成分。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导致肝细胞再受损、脂肪肝或纤维化。
陈汝福强调,肝病临床用药有严格指征,每个患者情况都不一样,对应药物也不同,隐瞒用药无异铤而走险。
慢性乙肝、丙肝基本无需加用保肝药
“临床发现,其实绝大多数乙肝病毒感染者都处于病毒携带状态,就是病毒可以跟身体‘和平共处’,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破坏。但很多患者认识上有误区,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也需要保肝。”陈汝福介绍,类似治疗慢性乙肝、丙肝等都应该以抗病毒药为主,而保肝药本身只是配合治疗,甚至很多情况下是可以放弃不用的。他指出,临床很多患者都仅仅使用抗病毒药物就足够了,不用配备额外的保肝药,“保肝药多是‘健字号’不是‘药字号’,有没有疗效其实拿不出明确证据。”
“还有一些患者甚至觉得中西药自己治疗、保肝就可以了,但是这是无法真正治疗有病毒复制的慢性乙肝、丙肝的,而且还可能遮掩病情严重程度。”陈汝福说,保肝药可能可以使得人体内转氨酶下降,制造了假象、没治好疾病,却误导了医生。他表示,患者不要一看到转氨酶下降就认为肝炎“好了”,还有其他很多指标才能确定疾病是否好转。
专家提醒,应当选用疗效相对确切的保肝药,谨慎对待任何一种广告鼓吹的新药,对于未曾使用过的新药,一定要详细阅读其说明书,特别应该注意药物的临床应用报告,治疗结论有无夸张等。另外,有的保肝药在说明书中标明“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这种说法应谨慎看待。因为这些保肝药的抗病毒机理还没有得到广泛或主流专家学者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