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感染呈世界性流行,2005年中华医学会修订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指出,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流行区,全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已达1.3亿人。
病毒性肝炎是由各种不同的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通常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以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有黄疸和发热。
乙肝病毒(HBV)是一种有包膜的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疾病发展情况多受病毒因素(入侵HBV量多少、HBV复制能力高低等)、宿主因素(受感染时年龄、对HBV免疫力等)、环境因素(是否酗酒,是否合并有其他类型的肝炎、艾滋病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感染后也可出现不同结局或临床类型。3岁之前的“幼儿期”乙肝感染患者,极容易发展为慢性乙肝感染;95%的成人在乙肝急性感染后可痊愈。
成人急性乙肝患者经过充分休息、适当的营养和护肝药后,多在6个月内恢复。一旦感染时间超过6个月,大多数便转为慢性感染。没有出现任何症状,肝功能正常,而转为慢性感染的患者,便是通常所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目前治疗乙肝尚无特效药,治疗通常通过适当的休息,定期进行乙肝病毒学、肝功能和肝脏影像学检查,以及抗病毒治疗为主。治疗乙肝是一个长期对战的过程。
乙肝病毒主要经由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其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在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脚、文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高,这一点与艾滋病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