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公布的由中国乙肝防治基金会等开展的,来自全国23个城市115家医院的约6400多名慢性乙肝患者和155肝病专科医生参与的“慢性乙肝治疗医生患者预期调查”显示,慢性乙肝需要持续治疗,需要医患双方密切配合,但在实际中,医患双方都坦言缺乏有效沟通,信息不对称,从而造成患者的治疗问题频现。
医患追求的目标不一致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乙肝患者对治疗的预期和需求有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为:其一,疗效要好。69%的患者希望实现乙肝病毒DNA转阴,58%的患者希望可以实现e抗原转换,即由“大三阳”变为“小三阳”;其二,疗程要短。仅27%的患者能承受3年以上治疗;其三,费用不要太高。73%的患者只能承受每年1万元以下的治疗费用。
重庆西南医院王宇明教授进一步指出,治疗慢性乙肝的最终目标是减少肝细胞癌和肝硬化的发生,而要实现此目标,不但要使病毒DNA转阴,同时要实现e抗原转换,即双达标。对于相当一部分患者,通过有限的疗程达到双达标,进而实现停药,且治疗费用合理,凭现有的临床治疗手段是有可能做到的。例如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不仅能抑制乙肝病毒,而且3年内实现e抗原转换的比例高达42%,此外,其用药花费一年不超过9000元。
对长期治疗的认识不一致
同时,还有相当大部分的乙肝患者有自行停药的历史,仅有34%的人表示自己没有自行中断过治疗,超过36%的患者并没有认识到随便停药的风险性。而在患者希望达到的治疗效果中,大多数患者选择肝功能正常,其次是乙肝病毒检测不到。
与此对应的是,在医生回馈的调研结果中,高达96%的医生表示,自己的病人曾自行中断过治疗,主要是由于患者不想长期服药和药费太贵引起的。
在目前的乙肝治疗方案中,抗病毒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导致的耐药问题却是许多乙肝患者的困扰,耐药性增加了乙肝治疗的时间,花了钱病情却不见好转,此次调查结果还显示,由于担心耐药而停药换药的患者有超过54%。
重庆西南医院王宇明教授表示,真正适合患者的有效药物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里,其发生耐药的可能性反而不高;而如若用了不适合病情的药物,耐药反应大多在治疗前期就已发生。因此,初始治疗策略的制定是整个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坚持回诊,积极与医生沟通并跟进病情,在初始治疗就选择既强效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同时配合免疫调节治疗,就能保证乙肝治疗的长期有效进行,最终达到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而一些患者常常病急乱投医、滥用药物或者在用药上存在擅自停药、吃吃停停情况,更容易造成耐药,对病情危害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