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56岁的王女士是一位乙肝“大三阳”患者,在哈医大一院接受了干扰素α-2a治疗10周后,乙肝病毒DNA转阴;到了14周时,e抗原和表面抗原转阴,至48周治疗结束。又过了24周,医生随访居然发现她出现表面抗体。有的人对此产生疑惑:为何患者在治疗期间没出现表面抗体,却在疗程结束一段时间后才出现?哈医大一院感染科主任李用国教授解释说,这主要归功于长效干扰素停药后的效应。因为干扰素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可激发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使其在停药后仍具有抗病毒作用。
停药后需关注疗效
据了解,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是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使个别患者的表面抗原转阴,从而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干扰素的疗程为一年,部分患者停药后仍出现免疫后效应,即可能仍发挥抗病毒作用。而有一些患者在短期内没有看到效果,便放弃治疗或另寻它法,导致治疗半途而废。对此,李用国教授提醒,慢性乙肝治疗如采用干扰素治疗需关注停药后疗效。
李用国教授说,乙肝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治疗后,出现了e抗原或表面抗原转阴,甚至产生表面抗体,临床称之为“临床治愈”。当表面抗原转阴后,乙肝患者肝癌和肝硬化的发生率会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而且患者很少出现复发,从而摆脱需长期用药的困境。上述情况是国际学术界评价慢性乙肝治疗效果的“金标准”。
多指标监测不可忽视
李用国教授强调,干扰素治疗中坚持随访很有必要,便于医生对治疗状况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辅助手段。“监测是多指标的,包括e抗原和表面抗原定量监测。”
李用国教授说:“比如,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一段时间后,虽然‘两对半’检测显示其e抗原和表面抗原仍显示为阳性,但随访中的多指标监测发现e抗原和表面抗原的水平在治疗期间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这是治疗有效的信号,可以给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更早地看到成功的希望。”
此外,监测干扰素治疗期间患者表面抗原水平的动态变化,不仅可以了解疗效和病毒抑制情况,还可预测停药后对疾病的持久控制能力,这些可以指导医生提高患者e抗原血清转换以及表面抗原清除的水平。还有,干扰素治疗结束后,乙肝患者不能脱离医生的管理,也就是要配合医生做好随访,因为有些患者在治疗期间虽然未实现表面抗原转阴,但疗程结束后如果表面抗原水平已经很低,仍有很大可能出现表面抗原转阴甚至是表面抗体,医患双方对此都应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