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病人能够更早、更长期地进行抗病毒治疗,和乙肝的斗争应该能够取得完胜。”在亚太肝病研究协会第十八届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庄辉教授信心满满地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但他同时也遗憾地说:“基于各种原因,能够坚持长期抗病毒治疗的病人很少,耐药成为他们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绊脚石。”
庄辉说:“如果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慢性乙肝将进展为肝功能失代偿、肝硬化、肝癌等情况。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病毒,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然而,在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长期治疗的过程中,耐药却让很多病人半途而废。
耐药一旦发生,药物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导致乙肝病毒死灰复燃、病情反复、疾病进展,交叉耐药也会给患者的后续治疗带来极大困难。然而,目前医生和患者对耐药的危害认识还很不足,往往是等耐药发生后才进行“补救”。其实,“预防耐药‘胜于’治疗耐药,是保护患者远离耐药最主要、最理想的策略。”
在此次年会上,最新发布的博路定(恩替卡韦片)五年临床数据成为了焦点。香港大学胃肠病学与肝病学学科主任赖青龙教授介绍说,最新临床试验表明,对于核苷初治的患者来说,长期使用恩替卡韦治疗产生的耐药发生率极低,仅为1.2%。“已上市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中,恩替卡韦可以称得上是降病毒能力最强、耐药发生率最低的药物,是可以帮助病人长期控制病情、防止耐药发生的重要一线用药。”
“中国是世界上慢性乙肝最多的国家,患者及家属不仅遭受疾病的折磨,更担负着精神压力。因此,如果患者在刚开始治疗时就能拿起最强有效的武器,无疑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庄辉院士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