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至28日,第二十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针对不少患者最为担心的“慢性乙肝治疗必须终生服药”,多位专家提出“有限疗程停药”的理念。
e抗原双达标12个月后可停药
解放军302医院肝病科主任张鸿飞教授指出,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后,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患者一旦实现“双达标”,即e抗原血清学转换以及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再坚持治疗12个月就可考虑停药;而e抗原阴性病人在乙肝病毒DNA测不到,同时转氨酶正常后,再继续巩固治疗18个月,也可考虑停药。
坚持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最新统计,目前我国约有59%的慢性乙肝患者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目前我国约有慢性乙肝患者3000万人,如不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其中15%~25%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等。
很多慢性乙肝患者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俗称转氨酶)水平或乙肝病毒DNA作为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唯一指标,或者将保肝药视为减缓慢性乙肝发展的药物。张鸿飞说,实际上,即使转氨酶及乙肝病毒DNA的指标低,也可能伴有肝脏损伤;保肝药仅能暂时改善肝脏功能,无法阻断病毒复制。因此,专科医生应依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家族史等进行综合评价,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对难以确定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应进行肝组织活检。
抑制病毒与免疫控制双管齐下
专家还指出,乙肝治疗要双管齐下,单纯抑制病毒是不够的,还要实现持久的免疫控制。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庄辉院士指出,从发病机制看,乙肝病毒持续感染人体主要是机体缺乏有效的免疫力。因此治疗不能只抑制病毒,还要调动人体抗乙肝病毒的免疫力,使被感染细胞有可能获得持续清除病毒的能力。
解放军302医院肝病科主任张鸿飞教授还指出,在乙肝病毒DNA抑制率方面,核苷(酸)类似物高于干扰素,其中以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较高。在e抗原血清学转换方面,则干扰素更有优势,而核苷(酸)类似物中只有替比夫定在e抗原转换方面的表现与干扰素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