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关于乙肝防治的疑问也总是特别多。而在大家比较关注的防治问题中,有六个误区需要认清:
误区一:日常接触会感染
我国已经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但有人因此担心会被同学、同事传染乙肝。事实上,乙肝病毒传播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比如共同进餐、一起工作,都不会传播。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去年规定用人单位体检不再查乙肝。
误区二:“大三阳”更严重
乙肝的e抗原阳性即俗称的“大三阳”,e抗原阴性为“小三阳”,均反映人体内存在乙肝病毒及病毒状态和活跃程度。某些指标的阴转,并不完全代表病毒得到了彻底清除,还需要判断是病毒变异阴转还是自然阴转,以及是一过性阴转还是永久性阴转。一些乙肝患者其他指标虽然正常,但DNA检测始终阳性,说明病情并未真正好转,实为相关基因变异造成。因此,乙肝“大三阳”与“小三阳”不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误区三:一定会母婴传播
身为慢性乙肝患者的母亲在妊娠、分娩过程中确实容易导致母婴传播,但并不是每位乙肝母亲必然会生出乙肝囊网。如果育龄妇女为慢性乙肝患者,建议积极接受抗病毒治疗,在控制病情后再怀孕;如果母亲仅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则无需抗病毒治疗,可以适时怀孕,但需定期检查。在分娩过程中应尽量保护新生儿,并在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可使感染的风险大大降低。此外,也有主张在孕第七月始每月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400单位,以求降低胎儿感染风险。
误区四:抗病毒治疗无关紧要
乙肝病毒的持续复制及肝脏炎症是造成肝脏疾病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时、系统地抗病毒治疗与控制炎症,如应用拉米夫啶、阿德福韦酯等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类药物,均有利于乙肝的预后。由于对抗病毒治疗认识不够,过分恐惧抗病毒治疗所致耐药而不愿意接受抗病毒治疗,势必造成肝病的恶化;或者在治疗中由于依从性差,出现漏服与过早停药,抗病毒药物剂量不足、疗程不够也可能加速耐药的发生,导致病毒的“复活”,疾病的反复与进展。
误区五:治疗一定要拿“金牌”
大家将完全转阴称为“拿金牌”,也是许多患者希望的目标。目前的确有一些药物有助于提高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甚至表面抗体转阳的比例,但这种情况只能在极少部分人群中实现。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盲目追求这种结果是不现实的。
若能促使乙肝DNA转阴、“大三阳”转为“小三阳”,说明人体内病毒得到控制、免疫功能有所恢复,会大大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概率。
误区六:中药治疗无毒无害
长期以来,中药治疗乙肝在患者中有一定市场。需要提醒的是,但并非中草药就无毒副作用。
有些中草药与成药均对肝脏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长期使用,可能会直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并加重乙肝病情。因此,应用中草药与成药时,也要像使用核苷类、干扰素类药物一样,做到因人、因时而异,合理选用,并定期监测。
希望大家能充分认识以上六个误区,当治则治,不该治的不要瞎治,而且要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治疗。既不要放任自流,又不要过于担忧,以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对待乙肝,打好这场长期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