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疾病,其中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尤甚。
由于小儿肝脏比成人相对较大,血供丰富,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但免疫系统不成熟,对入侵的肝炎病毒容易产生免疫耐受,因此,小儿感染肝炎病毒后容易成为慢性患者,其后果比成人感染更为严重,危害也大得多。如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95%以上可以完全恢复,仅少数转化为慢性携带病毒状态或慢性乙肝;而小儿感染乙肝病毒后,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80%~90%会发展为慢性携带病毒状态或慢性乙肝。事实上,临床所见的成人慢性肝炎绝大部分来源于小儿期感染。另外,小儿感染肝炎病毒以后,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的比率也较高。可以这么说,小儿肝炎是其成人期出现肝硬化、肝癌的前期阶段。因此,小儿病毒性肝炎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予以及时、科学的治疗。
小儿肝炎中,乙型肝炎占大多数,其生化指标、肝病理改变等与成人也有所不同。如小儿慢性乙肝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肝功能(主要是转氨酶)正常或者轻微改变,但肝病理检查却可能显示肝脏有活动性炎症或纤维化形成。据近期我们统计,病理检查证实肝组织有明显炎症的慢性乙肝患儿,约41%因肝功能正常被误诊为无症状携带者而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这说明,肝功能正常并不等于肝脏就没有活动性炎症。
一般情况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儿应定期进行医学观察,如每隔3~6个月到医院化验肝功能、HBV-DNA等。如果肝功能有异常、HBV-DNA阳性,则要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果肝功能一直正常,但是患儿有明显症状和体征,如乏力、消瘦、肝区不适、肝脏增大等情况,则建议作肝病理检查,了解肝脏有无活动性炎症或纤维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抓住有利的治疗时机。尤其是因母婴传播和四岁以前感染者,更应进行肝病理检查。有些人盲目认为,只要“澳抗”阳性就应该治疗、或只要转氨酶正常就不需要治疗,这是片面和不科学的。实际上,只要肝脏有活动性病变,有活动性病毒复制,都是抗病毒治疗的指征。
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观察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不仅包括疗程结束时的近期疗效(肝功能恢复情况、e抗原血清转换率和HBV-DNA的转阴率),还应包括长期疗效(治疗后5~10年的病毒清除率、肝组织学的持续改善率等)。 目前,α干扰素被公认为是治疗小儿慢性乙肝的首选抗病毒药物。
小儿使用α干扰素治疗,具体剂量由医生根据孩子的年龄、高矮胖瘦情况来确定,疗程为12个月。其中病毒变异型慢性乙肝和乙肝相关性肾炎的疗程相对较长;另外,伴早期肝硬化者应从小剂量开始治疗。应注意,12个月是一个基本的疗程,因为小儿的免疫耐受状态比成人突出,应答差,因此疗程要长。
过去曾认为小儿急性乙肝不需用α干扰素,但由于小儿急性乙肝的慢转率较高,因此专家根据最新进展建议,急性乙肝在治疗后期也需使用α干扰素,以阻断向慢性化发展。
相比之下,丙肝的发病率比乙肝低,但小儿丙肝进展快,比乙肝更易导致肝硬变、肝癌。所以,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非常必要。丙肝首选α干扰素与病毒唑的联合治疗。急性丙肝应尽早使用α干扰素治疗,因为它能阻止病情发展为慢性。急性丙肝疗程为4~6个月,慢性丙肝疗程为12个月或以上。病毒唑的疗程为6~12个月。用药应规范有序,如果治疗方案不规范,不仅有效率低、复发率高、还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丙肝经α干扰素治疗有效者,约有10%可能再次复发。复发的患儿经过再次的联合抗病毒治疗,部分患儿仍可治愈。病情复发患儿的家长不必恐惧,请带着孩子去专科就诊,及时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继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