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例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等,疗效显著,但是一旦停药,病情就会复发,甚至于加重,这是怎么回事?目前抗病毒实际是一种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方法,并不能一劳永逸地彻底消灭和清除乙肝病毒,抗病毒治疗取得显著效果,只能说明乙肝病毒被抑制住了,通过这种有效的抑制作用,减少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和伤害。许多患了慢性肝炎的朋友,都为抗病毒治疗周期的漫长而心烦,其中部分患者没有征求医生意见,在治疗初见成效时,自作主张将药物停掉,有的怕“成瘾”,治疗半途而废。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进展性疾病,有资料显示,在6岁以前受感染的人群中约25%在成年时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乙肝病毒的持续存在和不断复制是导致病情进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抗乙肝病毒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nucleotide analogue)是以核苷(酸)为基础,进行各种化学基团修饰或取代而形成的核苷(酸)衍生物。在核酸合成过程中竞争性掺入病毒的DNA链,抑制病毒的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终止DNA链的延长和合成,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由于乙肝病毒复制过程中要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成为乙肝病毒复制及转录的模板,半衰期长,并可随肝细胞再生进入到子代细胞中,且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药物能清除,只能通过延长疗程来耗竭之,因此应用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乙肝病毒需要较长的疗程,不可随意停药。否则,会造成病情复发,并给后续的治疗带来麻烦。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均不能直接清除cccDNA,而须依赖机体的免疫系统。研究表明,在持续应用抗病毒药物的情况下,机体清除感染cccDNA的肝脏细胞需14.5年。在这个过程中,抗病毒治疗可阻断cccDNA的再循环,降低cccDNA再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清除与cccDNA存在一定相关性,清除HBsAg是cccDNA水平显著降低的标志,而HBsAg清除一直以来都被作为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最终目标及“治愈”标志。研究显示,HBsAg(-)患者14年死亡率显著低于HBsAg(+)患者。HBsAg(+)患者肝硬化或肝癌死亡风险远远大于HBsAg(-)患者。HBsAg清除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50岁后获得HBsAg血清转换的患者预后不及50岁前获得HBsAg血清转换者。 显而易见,HBsAg清除越早,患者预后越好。但目前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的HBsAg清除率均不理想。
有些患者在使用抗病毒治疗与否犹豫不决,感到一旦采用抗病毒治疗看不到停药的曙光,不抗病毒又怕病情一天天加重。患者在治疗前要知道,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现有的治疗条件下还达不到乙肝患者要求的“除根儿”目标。由此给了一些骗子可乘之机,抓住老百姓的心理大做文章。几剂叫不出名字的中草药开口叫价几千元。损失了钱财,搞坏了身体。家里人跟着郁闷。每位病人要做一个明白的患者,和医生一起做自己健康的管理者、经营者,坚持规范长期的抗病毒治疗,千万不要随意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