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与乙肝病毒漫长的对抗岁月中,“长期抗病毒治疗”历经了从无到有、从“一匹黑马”到治疗核心的进程,数以百万计的患者从中获益。从2006年全国乙肝流行病学的数据看,我国1岁-59岁一般人群HBsAg(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在我国现有的9300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据此推算,还有相当数量的病人没有接受“抗病毒治疗”。阻碍“抗病毒”的壁垒是,如何真正落实药物的“最佳性价比”,达到优化治疗。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首次在优化治疗方面展开了详尽的阐述和细化,这是继2005年版后的一次更新与飞跃。
更新的指南指出,优化治疗是时机和药物的选择,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为规范乙肝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强调以不同人群治疗前的病毒水平进行分类,定期监测,根据应答情况决定是否调整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以拉米夫定为例,国内外研究均显示:选择病毒水平低的患者开始拉米夫定治疗,治疗开始半年是分水岭,此时发现病毒转阴,继续坚持拉米夫定治疗5年,绝大部分患者能达到肝功能正常并维持乙肝病毒阴转。如果用药24周后,乙肝病毒载量在10的三次方以上,应及时换药或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可有效预防耐药,提高疗效。
优化治疗不仅体现在选择合适的药物,适时进行联合用药,还运用于患者的不同病程,如某些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明显肝纤维化患者仍可进行抗病毒治疗。
作为慢性乙肝治疗的重要策略,优化治疗兼顾疗效和费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耐药发生率,缩短疗程,有助于医生指导患者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