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的治疗是一场“长期抗战”,可以设定治疗目标,如“大三阳”患者获得“HBV DNA检测不到和e抗原血清学转换”,“小三阳”患者应获得持久的HBV DNA抑制等。依靠 “定期复查”为您导航,帮助您随时了解当前的病情,把握好治疗方向,顺利达到预期治疗目标。
评估应答 预测疗效
治疗期间,我们可通过检查6个月时应答情况进行疗效预测。以核苷(酸)类似物替比夫定(素比伏)治疗为例,若6个月时实现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则预示着长期使用可望获得较好的疗效。国际最大规模的慢性乙肝注册研究(GLOBE)显示,替比夫定(素比伏)治疗e抗原阴性患者,若6个月时实现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则治疗2年时分别有83%、88%的患者实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及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替比夫定(素比伏)治疗e抗原阳性患者,若6个月时实现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则治疗2年时分别有83%、82%及46%的患者实现ALT复常、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和e抗原血清学转换。
判断变化 调整方案
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喜欢根据症状变化来判断病情变化,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症状的轻重不能准确反映潜伏于体内的“元凶”—— 乙肝病毒的活动情况。
要对病情作出科学、准确的诊断,还得定期检查乙肝病毒DNA、两对半、肝功能等指标,医生会根据这些检查前后的指标变化,做出维持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的决定。如“大三阳”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核苷(酸)类似物替比夫定(素比伏)治疗过程中,病毒DNA持续下降直至检测不到、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大三阳”转成“小三阳”),则提示病毒得到了较好抑制,疾病进展风险也大大减少。如果乙肝病毒DNA下降不明显、肝功能总是异常,则提示应换用或加用其他药物继续治疗。
监测药物反应 保障药安全性
大家都知道,使用药物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乙肝治疗药物也不例外。如干扰素可能引起白细胞下降和肝功能异常,个别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核苷(酸)类似物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肌肉酸痛及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大部分是轻微的,倘若我们能定期监测,及时发现指标异常变化的话,采取适当措施就能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保障患者良好的用药安全性。
及时发现反弹 尽早恢复治疗
由于现有任何医学手段都不能完全清除乙肝病毒,因此,即使停药后也应定期去医院复查,确定乙肝病毒是否依旧处于“休眠”状态,病情是否得到了长期有效地控制。如果复发,应尽早恢复治疗。
根据我国2010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待定)建议,抗病毒治疗期间:
(1)生化学指标,治疗开始后每月1次、连续3次,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3个月1次;
(2)病毒学标志,主要包括HBV DNA和HBeAg、抗-HBe,一般治疗开始后1-3个月检测1次,以后每3-6个月检测1次;
(3)根据病情需要,定期检测血常规、血清肌酐和肌酸激酶等指标。
定期复查和坚持服药一样是乙肝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它能帮助了解病情变化、排除安全隐患、指明前进方向。患者朋友们都希望能够早日治疗成功,因此千万不要忽视定期复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