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新版《慢乙肝防治指南》公布,其中再次强调: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针对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教授指出,因为目前上市的所有乙肝抗病毒药物不能完全清除乙肝病毒,所以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该尽量并且持续地把乙肝病毒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同时预防耐药发生。
所有慢性乙肝患者都应尽量降低乙肝病毒
根据接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情况,慢性乙肝患者可分为五类,即初始治疗患者、正在接受治疗而且病毒载量被控制在较低水平的患者、正在接受治疗但病毒指标应答不良的患者、出现耐药的患者,以及停药后病毒反弹的患者。侯金林教授指出,这五类患者虽然处于治疗的不同阶段,但是所有患者都应该尽可能把乙肝病毒载量降到最低水平。
在核苷初治患者中,一项历经六年的临床研究数据表明,使用强效降病毒药物博路定,100%患者的乙肝病毒载量降到不可测水平,96%的患者肝脏炎症明显好转,88%的患者肝纤维化明显减轻,所有肝硬化患者的肝纤维化都有所改善。
而对于正在接受治疗但病毒指标仍然居高不下的患者,在近日召开的21届亚太肝病年会上首度公布的REALM研究数据也显示出强效抑制病毒药物的明显优势。数据结果表明,无论是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核苷"初治"患者,还是核苷"经治"患者,无论是HBeAg阳性还是HBeAg阴性患者,无论是代偿期还是失代偿期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在接受强效低耐药抗病毒药物博路定治疗48周后,大多数患者乙肝病毒量都被控制到低于300拷贝/毫升。
具体数据显示:在REALM研究的中国患者数据中,接受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至少3个月的患者,当发现乙肝病毒不能被有效控制时(病毒量超过105拷贝/毫升),改用强效抗病毒药物博路定治疗48周后,57%的e抗原阳性患者和95%的e抗原阴性患者的病毒载量被控制到300拷贝/毫升以下。另外针对其他核苷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e抗原阴性患者,在改用强效抗病毒治疗药物博路定治疗48周后,82%的患者的病毒被控制到300拷贝/毫升以下。
另外,针对慢性乙肝治疗的疗程问题,新版《指南》也指出,抗病毒疗程至少两年以上:其中,对于e抗原阳性患者,即使达到停药标准,疗程延长可减少复发;对于e抗原阴性患者,因复发率高,疗程宜延长。侯金林教授表示,尽可能地把病毒复制水平和病毒载量控制到最低这个治疗策略,不仅适用各种初治和经治的患者,同时也适合处于疾病进展不同阶段的慢性乙肝患者。
定期监测乙肝病毒水平可预防耐药
除了贯穿始终地强效降病毒外,有效进行慢性乙肝长期管理的另一个关键是管理耐药,因为一旦出现耐药,不但导致抗病毒药物疗效降低、病毒反弹,患者还将在不断加药换药的过程中承受着额外的治疗成本。新版《指南》也进一步强调在进行抗病毒药物长期治疗中,要重视耐药问题:定期监测乙肝病毒控制情况。另外,如条件允许,开始治疗时宜选用抗病毒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
侯金林教授指出,成人肝硬化的累积发生率与持续高病毒载量呈正相关,因此,慢性乙肝患者必须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了解乙肝病毒的控制情况,如果控制不佳,必须及早调整治疗,最大限度的降低病毒载量,预防耐药,以守护乙肝长期管理的治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