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肝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于中医治疗肝病载有三法:肝欲酸;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有辛补之,酸泻之。
《难经》在中医治疗肝病治法中提出了:损其肝者缓其中。东汉末年张仲景提出了: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治肝虚的用药方法,提出了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
临床常见肝胆病如急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脓肿、胆道感染、胆结石症等,一般可归类于中医黄疸、胁痛、臌胀、积聚、肝痈等病范畴。大量的文献资料充分说明,中医对肝胆的生理病理具有系统的认识和较完备的理论,对肝胆病的防治具有丰富的经验与良好的效果。而这些经验的积累和产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乃可上溯至春秋战国前后,下迄当代,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一、中医治疗肝病的优势
1、辨证论治,倡导个体化治疗
辨证论治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最大区别之一。祖国医学认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人,即使因相同的 病因而致病,其在人体内发生的病 理变化也是不相同的,特别是个体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更大。所以,与之相应的处方用药也应该是不相同的。单一的药物显然不能针对每个患者的具 体证型,从而导致疗效欠佳或疗效欠稳固。中医治疗倡导个体化,在重视治病外因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差异(内因),因此受到满意的疗效。
2、饮食起居,全面、整体调理
中医治疗疾病,并不是单纯的服用中药,更重要的是让患者接受中医的养生理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非受单一 因素的影响,与患者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完整的中医治疗,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一系列适宜的修养方法,即所谓“三分治,七分养”,促使疾病痊愈。
3、绿色治疗,副作用小
肝脏是人体的一个代谢器官,体内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激素、胆红素、药物及其他毒物均在肝脏内完成,肝脏还能合成胆汁,合成消化酶,,堪称人体 的“化工厂”原生的植物和动物,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称的上是地道的“绿色疗法”。中医治疗所用的中药,全部来源于大自然。
4、价格低廉,效果稳定,适于长期治疗
肝病治疗的困难之一就是治疗时间长,花费较大,而我国最常见的肝病——慢性乙型肝炎多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卫生预防条件落后的省份和地区,许多患者因为经济原因而不能得到及时、全面的治疗。中医治疗肝病效果稳定,价格低廉,能较大程度地减轻需要长期治疗的肝病患者的经济压力。
二、中医治疗肝病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1)用药从简。肝脏是人体的排毒器官,人体的多数有毒物质包括药物都要通过肝脏代谢,多药杂用更会加重受损肝脏的负担。中医治疗肝病根据肝炎的病理特点,抓住主要矛盾,用药从简,配伍宜精。
(2)把握剂量。药物剂量不仅预制疗效果密切相关,而且与用药后的副作用有直接的联系。不可为提高疗效而盲目增加用药剂量,而忽视其副作用。另外,有些中药应用常用剂量无毒副作用,但超过常用量则变利为害。如中药“细心不过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肝病患者其肝脏代谢和解毒的能力已经降低,致使有些药物的常用量亦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中医治疗肝病应当严格把握用药剂量,宜以轻剂取胜。
(3)掌握疗程。祛邪药不可久用,久用伤正。临床上疏肝要多偏于辛燥,清热药多属苦寒,久用辛燥往往耗损阴血,屡用苦寒则有易伤脾阳之弊。破血、破气之品应中病即止。病情需要长期用药的应分疗程治疗,中有间隔。可每服6剂停1天,一便不利因素得以分解,排除和减少积蓄,也有利于机体诱导代偿。随着病情的好转,则可改为服3剂停1天,到巩固疗效阶段,可每周服3-4剂。
肝病患者常常被病情反弹、肝硬化、肝癌等未知却可预见因素所困扰,而中医治疗肝病可免除肝病患者的后顾之忧。中医治疗肝病效果稳定,停药后病情反弹情况很少发生,尤其是中医抗纤维化效果明显,中医治疗肝病可以大大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有些已经出现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甚至可以做到逆转肝硬化或带瘤长期生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