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感染引起的。全世界约有1/3的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慢性HBV感染者约3.5~4亿人。我国约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9300万人,其中约有2000~3000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对这些患者如果不进行抗病毒治疗,约15 %到40 %将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等重疾。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相较而言,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者,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大三阳”,病毒载量往往较高,传染性也更强一些。
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有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母婴传播是重要的垂直传播方式,如生产过程中婴儿暴露于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所引起的围生期感染,或婴幼儿时期密切接触引起的传播。而水平传播多与不洁注射、不安全性生活等有关,有多个性伴的人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明显增加。
从目前的科研调查发现人类普遍对人乙肝病毒易感。乙肝病毒感染分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潜伏期1到4个月不等,平均为2到3个月。急性感染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感染。目前对乙肝病毒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肝细胞是乙肝病毒的复制场所,但一般认为乙肝病毒复制并不直接造成肝细胞损伤。肝脏的损伤主要由宿主免疫系统在清除乙肝病毒时,杀伤带有乙肝病毒的肝细胞引起。慢性感染引起的肝脏持续炎性反应是慢性乙肝中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对于慢性乙肝患者,应积极开展抗病毒治疗,以减缓或阻断肝脏的炎性损伤。
如何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主要的手段是切断传播途径和对易感人群接种疫苗进行保护。随着对献血人员的乙肝表面抗原筛查和《义务献血法》的实施,输血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已较为少见了。但其他经血液传播的途径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应进一步推广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强对胃肠镜、牙科器械等非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消毒。对于个人,也应该加强自身保护,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乙肝在西方被作为性传播疾病,不安全性行为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因此,洁身自好、有固定的性伴侣,可以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
乙肝疫苗接种是最为有效的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措施。乙肝疫苗是国际上最早批准的人用基因工程疫苗之一,也是已被证明最安全的疫苗之一。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超过10亿人接种过乙肝疫苗,尚无因接种疫苗而致人死亡的报告。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在局部地区开展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1992年,国际卫生组织提出“乙肝疫苗的新生儿普种计划”,我国是最早实施乙肝疫苗新生儿免疫策略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及时接种、全程接种是保证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的关键。首针疫苗一定要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保证出生1个月和6个月时接种第二、第三针疫苗。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新生儿应在12小时内完成首针乙肝疫苗接种,并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使母婴传播的几率下降约90%以上。
了解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对我们正确预防乙肝非常重要。需要强调的是,乙肝病毒是经血液传播的,一般的生活接触,如同处一室工作学习、握手、拥抱等不会引起乙肝病毒传播。我国有近1亿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他们除不能献血及从事国家有关规定的特殊职业 (如服兵役等) 外,可照常生活、学习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