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肝病专家蔡晧东教授博客:
昨天收到一位网民来信,说其丈夫为她注射干扰素,把手扎破,流血。非常着急,问我会不会使丈夫感染?应该如何处理?
这种情况在我们医院里经常碰到,被称为乙型肝炎的“意外暴露”或“意外接触”。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乙肝病人过程中的针刺、切割伤,警察、司法人员等在追捕、看守乙肝犯人时与犯人搏斗意外受伤,受到乙肝感染者的性侵犯或伤害。来信的这位患者因丈夫帮助她注射干扰素,不慎把手扎伤就和我们医务人员发生的情况一样,属于乙型肝炎的“意外暴露”。
这种“意外暴露”的机会在一般人群中是很少见的。因为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和母婴传播,和乙型肝炎感染者握手、拥抱、吃饭、共用文具或工具不会被乙肝病毒感染,都不能算乙型肝炎的“意外暴露”。
那么,像这位网民的丈夫一样的乙型肝炎“意外暴露”会不会感染乙型肝炎呢?这种“意外暴露”并不是凡暴露者都感染的。是否感染取决于伤口大小、深浅和新鲜程度,污染病毒的量和暴露者的抵抗力。伤口越大、越深、越新鲜,被较多的乙肝病人血液污染,以及暴露者体内没有乙肝抗体者,暴露后容易被感染。护士被针扎伤是常有的事,因为伤口很细微,含有病人的血液或体液很难污染到伤口里面去,一般不会被感染。另外,长期接触乙型肝炎感染者或注射过乙肝疫苗的人体内都有乙肝抗体,意外侵入的乙肝病毒很快被抗体消灭。只有较多病毒进入体内,体内没有乙肝抗体或抗体较少时才有可能被感染。感染后也不一定都发病,发病者也不一定都会慢性化。一些人为“隐性感染”,自动产生抗体,把入侵的病毒清除;一些人发生急性乙型肝炎感染,然后痊愈;只有5%左右的人不能清除乙肝病毒,成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者。
但这种“意外暴露”还是应该进行积极预防的。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
在意外接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等,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10 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 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20 μg),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μg)。
暴露后的处理当然是越早越好,但也不是一天都不能延误。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是1个半月到6个月,在这段时间内体内产生了抗体或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都可以将病毒完全清除出去。
我再补充一点:意外暴露后应立即从伤口中向外挤血液,然后用清水冲洗,减量病毒污染,然后再到医院按照上述方法处理。我在传染病医院工作了30多年,几乎天天和乙型肝炎等传染病病人打交道。“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虽然我们发生的“意外暴露”很多,但很少发生医务人员感染的事件。在没有乙肝疫苗之前,我只遇到一位医生可疑是为乙肝感染者做手术而感染乙肝;有了乙肝疫苗以后,我也遇到一位新到我们医院工作的医生没有注射疫苗,为乙肝感染者治牙患急性乙型肝炎。我们医生护士碰到这样的事,经常是挤挤血,清洗一下伤口,然后包扎一下或戴上手套就继续工作,没有人害怕,没有人紧张,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们伟大吧! 我认为我们很伟大! 我为我一生能为我国消除传染病而工作感到自豪!因为我们长期接触乙型肝炎或注射过疫苗都有了抗体,不会被乙肝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