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我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高端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以协同创新的形式培养人才,进一步提高广东省高等教育质量,2013年1月12日,第二期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论坛在南方医科大学枫林厅枫叶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肝病专家、医生以及广东省各大高校的学生参加了此次珠江学者论坛。
珠江学者论坛入会专家
参加论坛的专家有,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陈志中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常军武处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庄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科主任魏来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研究员等。
论坛在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常军武处长的讲话下拉开序幕,常处长对本届论坛给予非常高的期望,希望通过珠江学者论坛的举行,能增强广东省人才培养的力量,对广东省以及南方医科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带来巨大推动作用。
庄辉院士回答现场提问
论坛上,庄辉院士就《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耐药管理》做了专题报告,庄辉院士指出乙肝耐药问题一直是乙肝治疗要面对的问题,在乙肝治疗中,耐药情况一旦发生,原本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的抑制病毒复制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同时,耐药会导致病情反复、疾病进展等不良后果,而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也会给后续治疗的选择带来极大的困难。
侯凡凡院士
侯凡凡院士就《转化医学研究—创新疾病防治的途径》做了专题报告,侯凡凡院士从慢性肾脏病出发,讲述了转化医学B to B的研究模式:从临床到实验室,再从实验室到临床。侯凡凡院士指出,转化医学不仅仅应用于慢性肾病、尿毒症的治疗,还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肝病、糖尿病都可以借鉴转化医学的成果,推动疾病治疗和学科建设。
侯金林教授
侯金林教授作了关于《慢性乙型肝炎个体化治疗:路线图和路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展汇报,重点介绍了“十一五”肝病研究的相关项目和进展,从乙肝耐药、乙肝治疗目标、乙肝治疗路线图等方面阐述了“十一五”的主要研究项目,同时还阐述了“十二五”肝病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只做一件事,进行三方面的研究。侯教授希望能在“十二五”期间,在现有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临床研究,结合转化医学成果,在免疫学、基因组学等方面,能借鉴更多的经验和成果到肝病临床治疗和研究中。
魏来教授
魏来教授做了关于《慢性丙型肝炎研究热点》的专题报告,魏来教授说,丙肝治疗和研究热点,其实也就是研究难点。报告中,魏来教授提出了几个丙肝研究难点和热点:能否预测急性感染的丙肝的自发清除,能否预测丙肝的慢性化,能否预测终末期肝病的发生,如何提高SVE,并进行个体化治疗,病毒清除(自发和治疗)能否改变疾病发展等。针对这几个问题,魏来教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希望广大同仁能在丙肝治疗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贾继东教授
贾继东教授做了关于《遗传和代谢性肝脏疾病》的专题报告,贾继东教授首先提出,对待任何患者,都要先弄清楚两个情况:是不是得了肝病,得了什么肝病,然后才能对症治疗。随后贾继东教授,主要针对两个遗传代谢性疾病做了重点阐述:威尔逊氏病(wilson),也称肝豆状核变性和血色病。威尔逊氏病临床表现包括肝脏、神经、精神、K-F环以及血液方面的表现,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出现铜代谢异常。血色病,也称原发性血色病、血色病或原发性铁过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基本发病机制为组织器官内铁过度沉积导致细胞病变,通常累及肝脏、胰腺及心脏,从而表现为肝硬化、糖尿病及心脏病等严重并发症。
李文辉研究员
李文辉研究员重点阐述了乙肝病毒受体发现的研究结果和研究进展,在他们的努力下,成功地发现并确认了人类乙型肝炎病毒,及其密切相关的丁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所必需的功能受体分子是肝细胞膜上的钠离子-牛磺胆酸-协同转运蛋白(NTCP)。这一重要发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乙肝病毒及相关致病机制打开了新的大门,并为研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提供了可能。乙肝受体的发现,对乙肝抗病毒治疗是一个好消息,希望随着乙肝受体的不断被认识,能给乙肝治疗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另外,复旦大学何云刚研究员、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张秀清博士和倪培相博士,分别作了病毒进化数学模型、基因测序等病毒基因研究手段的详实讲述,对病毒和基因的检测方法做了介绍,为肝炎病毒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分析提供方法和手段,是肝炎治疗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对促进肝炎治疗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