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由嗜肝的肝炎病毒A、B、C、D、E所引起;一些非特异嗜肝的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pstain-Barr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亦可引起肝炎,但少见。我国目前发生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甲型肝炎;戊型肝炎除在新疆南部有流行外,全国许多地区都有散在发生。
病毒性肝炎可分为肠传性的传染性肝炎和血传性的血清性肝炎,肠传性的肝炎病变自限,血传性的可发展为慢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我国已经流行了多年;目前乙型肝炎虽是我国最重要的肝炎,但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急性乙型肝炎已远较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为少,临床初步诊断的急性乙型肝炎,大部分是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AsC)的急性活动。因此急性乙型肝炎已不很多见,临床上须谨慎诊断。
一、临床表现肝脏是人体主要的代谢器官,可以接受众多致病因子的刺激,诸如病原微生物、代谢影响和理化损害等。然而,肝脏对不同刺激的应答相当一致,不论何种病原,急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是大体近似的。在大体上,急性乙型肝炎与其它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甚至药物引起的急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并无显见的差异,细心检查,尤其在病史中仍各有特点,而后需血清标志物确定。
临床过程:潜伏期45-160日,平均90日。感染的病毒量可能是潜伏期差别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大量输血或针刺传播都可以有或长或短的潜伏期。其临床过程可分几个病期。
黄疽前期:有非特异的前驱症状,与短暂的病毒血症相应的低热,关节酸痛,常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同时有不适、疲乏,突出症状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疽前期可发生肝外病变和血清病样综合征:关节痛和关节炎、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炎性病变、肾脏病变、紫癜、浆液膜炎、心肌炎、胰腺炎等。文献中有详尽描述,但我国病人中少见。黄疽前期症状的轻重和时间长短可有很大不同,可自数日至2周。也可无明显黄疽前期,而以黄疸为最早的症状。
黄疸期:最初发现常是尿黄,反映血清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继而巩膜和皮肤黄染,粪便颜色变浅。黄疽1—2周内达高峰,此时大多热退、胃肠道症状明显好转。食欲好转是病情由极期开始缓解的常见标志。肝脏轻度肿大、质软,有触痛和叩击痛。小部分病人肋下可触及脾脏。血管蜘蛛痣可短暂出现。黄疸的消退要比其上升的时间缓慢得多,整个黄疽期1—6周。
恢复期:随着黄疸的消退,症状逐渐好转。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逐渐降低,急性乙型肝炎的胆红素下降常早于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极大多数病人在3-4个月内恢复。小儿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比成人要快。在恢复期中病人仍可有疲乏和不适。临床和血清学恢复后,肝组织病变减轻,但完全恢复须在半年以后。
二、疾病进展
由于个体对病毒感染—免疫状态的差异,急性HBV感染的疾病进展,可从很容易被疏忽的轻微病症,到致死性的的暴发性肝炎等多种表现。
无黄疸型乙型肝炎
无黄疸型乙型肝炎一般病情较轻。最轻的肝炎只有标志肝病的生化异常,却不一定有特异的肝病症状;有症状的多以“感冒”或“肠胃违和”开始,这类病人常被漏诊。 而后症状可能发展。病人常感无原因的疲乏;食欲多正常,但对宴请不如正常时有吸引力;可有低热、不适、肌肉关节酸痛,似为“感冒”却不是呼吸道病毒所引起。大多隐袭起病,诊断时已难回忆确切的发病日期。肝脾轻微肿丸ALT升高幅度不大。相当数量的无黄疽病例病情迁延。有的病人一时不易确定其为急性或慢性。其实多数临床诊断的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可能仅此凭过去未被诊断的AsC的一次轻微活动。
我国在60年代较广泛开展过人群ALT普查,无症状的血清ALT升高约占人群的5%—10%。在HBsAg检测发展以后,发现HBsAg检出率在ALT异常者中为正常者的3倍,近半数ALT升高者为无黄疽的乙型肝炎。
黄疸型乙型肝炎
黄疽型乙型肝炎典型,却远不如无症状HBV感染和无黄疸乙型肝炎常见。 急性起病,发病时间较易确定。有较明显的前驱症状,HBsAg阳转、ALT升高,随之出现黄疸。明显的厌食、恶心、呕吐,黄疽停止发展的同时,症状明显好转。随后生化改变逐渐正常,病毒抗原血清转换。黄疽型肝炎较易恢复。
一般而言,黄疸不及甲型肝炎明显,胆红素早于ALT复常。
暴发性乙型肝炎
暴发性乙型肝炎不足急性乙型肝炎的1%。病情可迅猛发展,在10日内出现肝性脑病而黄疽尚不明显,或在典型的急性发病后,黄疸迅速加深,反复呕吐,逐渐出现其它肝衰竭症状。
淤胆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可发生于任何一种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或慢性期。急性乙型肝炎中的发生率约2%-3%,老年肝炎可达10%以上。
三、恢复期间的合并疾病
急性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一般在4个月内,少数至6个月临床完全恢复,个别超过6个月,如持续好转,近期内完全康复,仍可诊断急性肝炎。
复发性肝炎:典型的急性乙型肝炎恢复后可有复发,复发率2%-5%,远低于甲型肝炎的15%。一般较首次发病为轻,常仅ALT波动,或有轻微黄疸;也有近似首次发病者。在恢复与复发之间较常残留肝功试验的某些异常,也有完全正常者。肝组织学表现为复发性腺泡内炎症。大多可完全恢复,亦有一些病人发展至慢性病变。
肝炎后综合征:少数病人急性肝炎后仍感焦虑、疲乏、食欲不振,右上腹部不适。可能触及肝脏边缘,有压痛。持续数周或数月。多见于对肝炎稍有知识,对后果颇有顾虑的病人。血清转氨酶可轻度增高,如反复波动提示慢性化。复发和肝炎后综合征的病人都须谨慎除外病变的慢性化。诊断须较长时间观察:ALT长期稳定,无肝病相关的客观表现。
急性肝炎恢复后的一年内肝组织仍可残留一些轻微改变,如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化;肝细胞略显肿胀可有脂肪变性等。急性肝炎后近期肝活检,较难区别恢复期残留表现与轻微的慢性病变。
转为慢性乙型肝炎:估计有5%—10%的急性乙型肝炎移行为慢性乙型肝炎。 我国急性乙型肝炎中隐藏AsC的急性活动,故急性乙型肝炎慢性化的统计数偏高。是否慢性化主要取决于病人的年龄和免疫状态。
婴幼儿期感染易发展为慢性,HBeAg(+)携带者母亲的新生儿最具高危性(80%—90%);6岁前发展为慢性感染的约30%。成人感染的慢性化率很低,仅≤5%,成年易感者常经历无症状感染,发病的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 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药物的病人、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病人,常缺乏较明显的急性期表现,病情迁延。
判断是否向慢性发展不能仅根据病期。只要临床和实验室的指标持续改善,病期超过6个月也可完全恢复;反之,即使病期未超过6个月,但肝功能试验表明病变继续进展,就很可能移行为慢性乙型肝炎。在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病毒复制标志(HBeAg,HBV DNA)的血清水平很高的病人或病程中病毒复制持续高水平的病人,预期可能保留慢性病毒携带。一组12例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系列血清分析,慢性化病人比自限性病人血清HbsAg滴度为30对5.4mg/ml,HBeAg为1:2 000对l:60,HBV DNA为3 192对444p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