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曾经在中国某些城市大规模爆发过,公众对甲肝有一定的认知度。但是说到戊肝,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种肝病。然而,卫生部官方网站发布的疫情报告显示,去年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病例报告数几乎相等,而今年1至5月份,每个月戊型肝炎的病例报告人数都高于甲型肝炎,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戊肝与甲肝有许多相似之处
戊型肝炎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经消化道传播为主的急性传染性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是上个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一种肝炎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一样,都是引起急性肝炎的病原体;其传播途径也与甲型肝炎相似,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经消化道传播;二者的临床症状也差不多:都是急性发病,患病后有明显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经治疗后,患者可恢复正常,一般不会转为慢性肝炎。
35岁以上者和孕妇最易感染
从我国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来看,甲型肝炎多感染35岁以下的青年人,而戊型肝炎多感染35岁以上的成年人甚至老年人。
曾有人统计过北京地区的散发型戊型肝炎住院患者:年龄最小的35岁,最大的82岁,平均年龄为47岁;因戊型肝炎而死亡的患者的平均年龄达62岁,说明老年人感染了戊型肝炎后病情较重。据另一家医院报道,60例戊型肝炎中,60岁以上的感染者竟占到80%,因此,戊型肝炎已成为老年黄疸中最常见的病因。
妊娠合并戊型肝炎危害相当严重。有报告显示,妊娠早、中、晚期戊型肝炎病死率分别达到1.5%、8.5%和21%,妊娠戊型肝炎重症病例高达25%至30%。产妇往往在分娩或流产后病情立即恶化,或分娩前一天病情急剧恶化,迅速发生肝性脑病,产后出血较多,死胎率亦高。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曾感染过戊型肝炎病毒,在南亚和东亚,每年约发生650万例戊肝,导致16万人死亡及2700例胎儿流产。在印度,患急性肝炎的孕妇中约有80%为戊型肝炎感染。
病死率高于甲肝数十倍
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戊型肝炎在起病时的发热现象比甲型肝炎少见,且较轻。80%以上的甲型肝炎患者在发病的初期都有发热,体温常高达39℃以上。而戊型肝炎只有一半的患者出现发热,一般体温在38℃至39℃之间;戊型肝炎的消化道症状也较轻,多数患者有食欲减退,但很少出现甲型肝炎患者中常见的呕吐、厌油腻甚至滴水不进那样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千万不要以为戊型肝炎的临床症状比甲型肝炎轻些。由于戊型肝炎的发病年龄多是老年人和孕妇,所以病情往往较重。主要表现在有明显的黄疸,且黄疸期长。在恢复期,残留的黄疸不易消退,常发生胆管炎、胆囊炎等合并症;戊型肝炎患者肝脏的病理损害较甲型肝炎明显,恢复缓慢,病程也较长,至少2个月,多为3至4个月甚至超过半年;由于病程迁延,肝脏功能不易恢复,患者常出现血浆白蛋白降低和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现象,凝血酶元活动度小于40%者也不罕见,其血清胆红素升高水平和持续时间均长于甲型肝炎;在戊型肝炎患者中,亚急性重型和急性淤胆型等较重的临床类型比其他肝炎更多见,常表现为皮肤瘙痒和大便灰白色。所以,戊型肝炎的病死率较高,达到2.5%至5%,而甲型肝炎病死率为0.1%。
预防难度大但疫苗有望
大众对甲肝、乙肝比较熟悉,警惕性也较高,但对于戊肝,很多人还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因而在预防措施、疾病早期的控制等方面,容易力不从心甚至延误诊治。
尽管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都是通过消化道传播,但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人,而戊型肝炎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猪、牛、羊、猴、猫、狗、鸡、鸭、大白鼠等均可感染并传播戊型肝炎。2007年山东的戊型肝炎流行,经调查,许多病人是因接触或食用了猪肝、猪大肠等动物内脏而患病。
甲型肝炎已经有了有效的疫苗,而戊型肝炎的疫苗在我国刚刚研制成功,尚未推广。接种疫苗是预防戊型肝炎最主要的措施,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医学工作者一直在研究戊型肝炎疫苗。我国厦门大学的研究者经过5年的努力,招募志愿者超过11万人,进行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疫苗三期临床研究,其预防效果和安全性均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并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如果戊型肝炎疫苗能像甲、乙型肝炎疫苗一样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戊型肝炎流行一定会得到较好的控制,我国摘除“肝炎大国”之帽的日子将不会太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