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跟你解释一下,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是完全不同的指标来的,一般来说,乙肝患者如果病情进展的话,那么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 但是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不一定就是乙肝患者,很多疾病都可以造成肝功能异常的.
乙肝难治的各种因素,乙肝患者中有部分患者,“肝功”反复异常。“肝功”反复异常或长期异常的患者,绝大多数后期都会形成肝硬化或肝癌。有效地治疗乙肝“肝功”反复异常,是防止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的重要手段。故此,乙肝“肝功”反复异常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与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HBV感染后发病与变化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感染乙肝病毒(HBV)后,经过6——24周的潜伏期发病,出现症状(困倦乏力、恹油腻、胸闷、脘痞、腹胀、口苦、口干,或肌肤巩膜黄染、尿黄……),“肝功”异常者为“急性”期;经过半年以上的潜伏期发病出现症状;“肝功”异常者为“慢性”期:长期潜伏不发病,形成无症状;“肝功”正常,“两对半”、“DNA”检测又呈阳性者为“隐性”患者。
为什么感染HBV后会出现发病与不发病呢?若用传统医学的卫、气、营、血辨证(用卫、气、营、血的名词与方法而不是套用温病学卫、气、营、血的症状和症候群),便可作出合理的解释。
(一)人体感染HBV有由接触、蚊子,医源(肌内注射、针灸、创伤缝合……),从肌表传入和由母体垂直传播与输血直接进入血分两种传播途径。HBV若由肌表传入,气分首先受邪,气属阳,阳主动、主升,病变部位浅,所以经过6——24周的潜伏后发病出现症状,“肝功”异常者的“急性”期。
“急性”乙肝若得到急时正确治疗,症状消除,“肝功”恢复正常,多数患者可以转阴。若治疗不急时或得不到正确治疗,则病毒内陷营分转为“慢性”;若在治疗过程中过用苦寒之品,损伤阳气则病毒内陷血分变证为“隐性”。
(二)HBV若由母体垂直传播或输血直接进入血分者,血属阴,阴主静、主藏,病变部位深,所以长期潜伏不发病,形成无症状,“肝功”正常,“两对半”、“DNA”检测呈阳性的“隐性”患者。
“隐性”乙肝外遇感冒高热,过度疲劳,过食辛辣和暴饮酒食及药物刺激都可能使病毒活跃,外出气分而发病出现症状,“肝功”异常,变为‘慢性’。
二、肝功反复异常的原因
感染HBV后若病毒在半表半里之间营分受邪,营为阴中之阳,居于气分与血分之间,外受气分阳热之影响不得不发病,内受血分阴寒之气的影响又不会急时发病,所以经过半年以上的潜伏期后才会发病,出现症状,“肝功”异常,形成了气、营同病。
由于现代医学对乙肝“肝功”反复异常所出现的胆红素,转氨酶升高也和“急性肝炎”一样采取退黄、降酶的对症疗法,虽然,黄退,酶降,“肝功”恢复正常。但是营分的病毒未彻底清除或内陷血分,在气分阳热的不断影响下又逐渐活跃外出气分,出现症状,“肝功”再次异常,周而复始,形成了“肝功”反复异常。
三、阳毒与阴毒
乙肝“肝功”反复异常的患者,出现“胆红素”、“转氨酶”升高时,临床上则有着寒、热的不同临床表现。实践证明由于临床表现不同,病的性质也不相同,故笔者认为,由于人的体质有强弱,阴阳有盛衰不同,人体感染乙肝病毒,若阳盛之人或温热内蕴之人感染HBV后,病毒则从热化形成“阳毒”,症见:肌肤巩膜黄染,色黄鲜明如橘子色,心烦口渴、口干、口苦、困倦乏力、失眠多梦、龈衄、舌苔黄腻或舌红无苔或少苔,大便干燥或塘垢,脉弦滑数。
若素来阳虚湿盛之人感染HBV后,病毒则从寒化,形成“阴毒”,症见:肌肤巩膜黄染,色黄暗晦或如烟熏,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脘痞腹胀,便塘或泄泻,甚则完谷不化,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脉沉弱细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