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晚,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在该院沈中阳院长、邓永林主任等医生共同参与下,成功完成一例亲体肝移植手术,捐赠者捐出自身70%的肝脏,手术中供、受者均未用输血。该手术是我国公开报道的首例无输血活体肝移植手术,它的成功标志着我国亲体移植已走向成熟阶段。
由于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创伤大,需要重建的血管多,加之肝脏本身含血量大,肝病患者一多半有凝血功能异常,比常人容易出血,因此肝移植术中往往出血惊人。那么,是什么使得人体在经受开膛破肚并对肝脏进行大动作时却不需要丝毫的外界血液援助呢?为此,记者电话采访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中心肝移植组朱志军主任。
肝脏本身的解剖分段及可再生性是亲体肝脏移植的基础
肝脏和人体的其他器官不同,是可以易主的。如果把肝脏从一个个体转移到另一个个体,它不仅可以继续发挥作用,还可以再生,由部分变成完整的肝脏,就像树的一根枝条,如果扦插到新的主体上还是可以长大的。但肝脏和枝条又不完全一样,肝脏里面有着错综复杂的血管,有着严密的结构,有着不同的区域,分成不同的段,这些特点要求肝脏的移植手术要做到分外的精细和缜密。
“然而也正是由于肝脏是分段器官,每段都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系统,都有各自独立的功能且能再生,人们才可以对其进行切除和移植。”朱志军主任解释说。“肝脏被肝中静脉分为左右两部分,这左右两部分又分别被肝左静脉和肝右静脉分为肝左外叶、肝左内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肝脏的切割会在静脉附近挑选血管最少的区域进行。血液的流动是肝脏保持活力的源泉,如果可以对切割的肝叶间裂有准确严格的把握,肝脏的血液流出量就可以大大减少,同时还可以减少有活力的肝的损失。”减少肝损失是保证肝脏移植量的重要因素,人体在肝脏切除75%的情况下仍是安全的,肝损失越小,成功转移至被捐赠者的可用部分就越大。“由于医学上在解剖和形态方面的进步,以及医疗设备的日益先进,肝脏的提供量已经从最开始的50%到65%发展到现在70%。”朱主任介绍说,保证供者安全仍是移植医生的最高原则。
手术前已确定切离断面
在手术的准备阶段,医生将通过术前的影象检查对肝脏的形态和情况得以清楚的了解,随着超声和CT设备的进步,分辨率越来越高,不需要“亲眼所见”,器官的结构便可以清楚地显影,甚至血管分布的不同部分的生理功能情况都能由这些检测设备得到较完备的数据。医生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并结合解剖学知识、以往的手术经验,初步确定手术的方案和步骤,怎样进行切离和缝合以及一些小的细节都会有所预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手术方案就完全确定、一成不变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要随机应变,医生需要有应对一切意外的思想准备和能力。”朱主任强调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