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丙肝因可致肝癌而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新剂型药物的研究为抗丙肝 (HCV)治疗带来了希望。自1989年科学家发现丙肝基因组至今,慢性丙肝的治疗发生了飞跃式的发展。目前派罗欣(通用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已成为慢性丙肝治疗的金标准,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从最初的13%提高到了73%。
派罗欣是商品名,通用名为聚乙二醇干扰素-2a注射液,能够抑制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抑制细胞增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很少发生有临床意义的病毒变异,可延缓肝硬化的进展,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
已有文献报道,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升高的慢性丙型肝炎效果佳,但对于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丙肝患者尚未见翔实病例。为评估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对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姜,范,谢等人采用同期对比观察了ALT和AST均正常和均升高的两组慢性丙肝患者的临床来探究这一课题,现报道如下:
所有比例均来自2004年4月~2006年4月期间,解放军第三○二医院门诊或病房诊治随访的103例,其中18个月内未服保肝降酶药、且至少有3次以上的化验结果证实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者(≤40U/L)为观察组,共48例;12个月内至少有2次以上化验结果证实ALT和AST均升高者(>40U/L)为对照组,共55例。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接受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 135~180μg(根据患者血象变化,不良反应大小调整剂量),每周一次皮下注射派罗欣治疗,同时均服用利巴韦林胶囊(800~1200mg/d)。疗程根据HCV基因分型而定,1b型HCV感染者治疗48周,其他型24周。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如ALT或AST升高至100U/L以上,酌情使用甘草酸胺或水飞蓟素制剂,胆红素升高时使用退黄疸药物,血细胞降低明显时服用利可君片、盐酸小檗胺片,必要时短期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但均不使用任何免疫增强剂或其他抗病毒药物。
观察组在完成3个月和12个月治疗后各失访1例;对照组1例注射派罗欣针剂第二针后因不能耐受四肢末端严重的瘙痒性皮疹而放弃治疗,2例于完成12个月治疗后失访,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疗程。
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变化:
观察组仅有1例在治疗第2个月时,ALT由入组前的32U/L升至58U/L,总胆红素升至29.2μmol/L,第3个月时复常;其他病例未发现血清氨基转移酶或胆红素情况异常。对照组所有病例在治疗开始后,肝功能恢复顺利,3个月内ALT和AST全部复常,未见反弹。
治疗前后患者病毒学应答:
观察组和对照组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均有较高的EVR、ETVR、SVR,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后血清HCV-RNA自基线下降幅度分别为(5.8±1.8)log10和(6.3±2.1)log10,t=1.283,P=0.2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HCV不同基因型(1b型和非1b型)分层统计分析,两组EVR、ETVR、SVR三种病毒学应答率仍然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表现出多种不良反应,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有1例18岁的女性患者在治疗22周时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总三碘甲腺原氨酸、血清总甲状腺激素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升高,口服甲状腺素片4周后复常。
本研究选取两组年龄、性别、HCV基因分型、基线病毒载量等指标均相似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EVR、ETVR、SVR均无明显差别;按HCV不同基因型(1b型和非1b型)分层统计分析,两组上述三种病毒学应答率依然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也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
由此可以看出,转氨酶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也需要治疗,并且可以采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效显著,适合在临床上给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