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已经成为我国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乙肝治疗也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乙肝患者面临着恶化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病的威胁,乙肝治疗十分重要,然而很多乙肝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误区,那么乙肝的误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乙肝五大误区需警惕
乙肝误区一:E抗原转阴就说明抗病毒治疗成功了。现在我们的治疗目标是:停药后病毒持续抑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转氨酶光下降不行,DNA光阴性不行,E抗原光转换不行,最终的目标要达到停药后的持续病毒抑制。
乙肝误区二:大三阳患者需要抗病毒,小三阳不需要。真正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是乙肝病毒DNA、肝功和临床症状。2010年版中国慢乙肝防治指南提出,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包括:E抗原(乙肝病毒内核的一种主要结构蛋白)阳性者,乙肝病毒载量≥105/ 毫升;E抗原阴性者,乙肝病毒载量≥104/毫升。同时,对于一般的慢性肝炎,转氨酶大于正常上限两倍的患者,应该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
乙肝误区三:治疗乙肝刚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时不用考虑耐药问题。一旦耐药发生,会导致病情反复、病程进一步恶化等不良后果,使疾病治疗的费用增加。因此,在初始选药阶段就要选择低耐药的。此外,治疗期间要定期监测,严密观察,在最早的时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建议服药前3个月每月随访一次,之后每3—6个月随访一次。 误区四:抗病毒就是要终身服药。抗病毒治疗并非需要终身用药。当达到停药标准,可根据医生建议考虑安全停药,并保持定期监测、随访。
乙肝误区五:治疗乙肝只保肝,不抗病毒。目前许多患者只通过吃中草药等方法来达到保肝,只关注转氨酶化验是否正常,而不顾体内病毒一直存在,致使肝脏功能恶化,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机会大大增加。转氨酶不是评价病情最可靠的指标。如果病情处于最佳抗病毒治疗时期,就应积极抗病毒。 另外,有的患者按照正规治疗方案进行一段时间后,疗程还远远不够,自觉病情已痊愈,便终止治疗。这样做不仅使得治疗半途而废,浪费了大量金钱,最重要的是贻误了病情,有可能导致肝功能急剧恶化。治疗乙肝疗程漫长,患者切不可随便自行终止治疗,停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作为乙肝患者需要避免以上乙肝的误区,以免导致病情的恶化。乙肝的治疗除了要避免以上误区,还应当选择正确的时机与方法。那么乙肝患者应当如何进行治疗呢?
乙肝治疗需采用正确的时机与方法
日常生活中即便做到非常谨慎,还是有很多人感染了乙肝。数据显示,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2000万。全球数据显示,慢性乙肝患者中约25%最终会进展至终末期肝病并死于肝硬化和肝癌。
目前还不存在根治慢性乙肝的方法,小广告上所谓“根治”、“治愈”等说法都是不科学的。因此,慢性乙肝的总体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与总体目标相对应,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理想治疗终点,即达到表面抗原转阴甚至出现表面抗体,即俗称“澳抗”转阴,也被认为 “临床治愈”;第二是满意治疗终点,即实现e抗原转阴;第三是最基本的治疗终点,即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将病毒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大多数人在知道自己是乙肝后,由于缺乏对乙肝的正确认知,往往会陷入恐慌,乙肝抗病毒、保肝、抗纤维化等等一起上,盼望着尽快将乙肝治好,却往往是花费很大,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些甚至加重了病情。其实,乙肝治疗一要选对时机,二要选对方法。
时机方面,在转氨酶超过正常的两倍时,表明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开始了与乙肝病毒的排除反应,同时肝细胞表现为炎症性损伤,此时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
方法方面,口服抗病毒药物可以将乙肝病毒抑制在一定的水平之内,但是停药后容易复发,因此更理想的手段是使用长效干扰素治疗。长效干扰素如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一般具有双重作用机制,一方面可以降低病毒水平,另一方面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激发机体的免疫能力,帮助患者实现停药不复发,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特别是年轻、初治、病毒载量低、高转氨酶(高出正常值5-10倍)的慢性乙肝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效果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