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病情持续发展,极易发展成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监测数据显示,肝硬化的发生率为4。5%~36。2%;肝癌的发生率为1。37%~14。89%。
但由于乙肝的治疗过程是一场“持久战”,不少患者对乙肝的治疗“蒙查查”,导致他们在治疗过程中或隔天吃药、或吃吃停停或私自换药等种种不规范的现象。怎样才能在治疗过程中少走弯路?
就现有的抗病毒药物,总体而言,干扰素具有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较高,免疫调节,固定疗程等特点,但会出现类似流感症状,外周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对于妊娠、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是禁忌。目前临床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中有八成使用核苷类似物药物,已上市的四种核苷类似物中,替比夫定具有较高的血清学转换率,也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同时是美国FDA批准的唯一妊娠B级的核苷类似物。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必须由专业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最佳方案,对于“大三阳”且谷丙转氨酶升高明显(大于两倍正常值)的患者,希望达到“小三阳”可选用干扰素或替比夫定。在谷丙转氨酶(ALT)大于两倍正常值的患者中,替比夫定组两年中36%转为“小三阳”,如果治疗到24周的时候,检测不到乙肝病毒,那么治疗两年后, 有40%以上患者由“大三阳”转“小三阳”。如果再坚持一段时间的规律治疗,他们有希望实现停药目标。
专家温馨提醒: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一定要做好规律性的随访,以便能够及时了解和评估抗病毒疗效,另外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用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