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解毒器官,服药不当势必伤害肝脏,形成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也即药物肝,顾名思义就是药物或者药物的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伤。由于新药品种的逐年增加和药物的滥用,药物肝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排在肝病的第四位。由口服药物造成的肝脏损并不罕见。在日常所见的很多药物中,都会引起肝损伤。
降脂药会伤肝
老张是一名退休工人,退休后运动少了,身体发福了,腰围也增大了好几圈。既往体健的他,在一次偶然的查体时被诊断为高脂血症。老张自己到药店买了辛伐他汀,吃了一个多月后老伴说他的眼睛和脸色有点发黄,他也注意到自己小便颜色发黄,还以为是最近上火的缘故。老两口急忙上医院检查,大夫询问了老张的病史和近期用药后,告诉他这是服用降脂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
现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降血脂药物有3类,他汀类主要用于降低坏胆固醇,贝特类及烟酸类主要用于降低甘油三酯。降脂药物是经过肝脏代谢,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降脂药物,主要副作用是造成肝肾功能损害及骨骼肌损伤,多表现为转氨酶及肌酶升高。所以在使用前需要查肝功能及心肌酶,权衡利弊,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初次服用他汀类与贝特类降血脂药的2—3个月内,应注意监测肝功能及肌酸激酶,如有过度升高,应考虑停药或换药。而正在服用降脂药物的人,一律要按规定定期检查肝功能,发现异常时,要停止服用,并立即找医生咨询。
20%的药肝由中药引起
湖南的王阿姨患有多年的风湿性关节炎,一到冬天就发作。前一阵子,听朋友说附近某村有个有名的“老中医”,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方面效果很不错。她慕名而去,看完病后拿了几副中药。王阿姨回家吃了几天,发现风湿症状未见好转,反而感觉浑身乏力,右上腹疼痛不适,还有恶心、厌食的症状。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吃中药引起的肝损伤,医生让她立即停药。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王阿姨情况好转后出院。
一直以来,传统的中药被认为 “无任何毒副作用”,我国的老百姓在看病时很多人也会首选中医中药,但是近些年中药及其制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增多之势,中药中毒致死的病例时有报道。自从有了药物,药物性肝损害就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西药还是中药都可能引起肝损害。据相关文献报道,中药引起的肝损害所占药物性肝损伤的比例在20%多一些,也就是1/5左右的比例,这是中药引起肝损害的情况。可以引起肝损害的中药既包括单味药(比如黄药子、雷公藤、何首乌),也包括很多药组合在一起的中成药。
减肥药吃1个月 肝受伤至呕吐
年轻白领小叶面容姣好,身材匀称。身高170厘米,体重61公斤,她嫌自己太胖,想减肥。前段时间网购了一种减肥药,试吃1个月之后,体重的确有所下降,但出现了恶心、厌食、倦怠等现象,她认为是服用减肥药后的正常反应。直到连同事都问她是不是生病了,整个一“黄人”。去医院一查,被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
很多减肥产品实际上不是药品,其产品批准文号为保健产品,且减肥产品引起的肝损伤也有报道。许多减肥药都含有干扰脂肪代谢的药物成分,而说明书解释往往比较简单;一些减肥药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可直接对肝有毒性作用,造成药物性肝损害,滥服滥用会出现肝区不适、腹胀、转氨酶增高、黄疸等症状。
特别提醒,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药准字”减肥药,几乎绝迹,所以我们吃药减肥要慎之又慎!由于该类产品市场良莠不齐,在我国基本作为非处方药进行管理,患者可自行购药,如果一定要用的话,建议广大消费者仔细阅读说明书后使用。
解热镇痛药勿过量
解热镇痛药是老百姓经常使用的一类药物,感冒、头痛、发烧、关节痛时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这类药物也是引起肝损伤的常见药物,在非处方药中比较常见,在药店就能买到,很多人因此容易忽视过量服用造成的危害。其实,患者不能因为是OTC就放松警惕,也不建议久用。因为特殊原因需要长期应用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检测肝功变化。
用药品种越多肝肾损害越大
药物性肝损害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则肝脏功能可能恢复。专家提醒,用药一定要保证来源是正规途径,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超疗程、超剂量用药,对于普遍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保健品也应提高警惕;此外,应尽可能避免多种药物同时应用,用药品种越多,发生肝损害的机会也就越大。用药后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如转氨酶、尿胆红素异常,少尿或无尿、血尿,不明原因水肿,腰部胀痛,不明原因血肌酐升高,应高度怀疑药物引起的肝肾损害的可能,必须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到正规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很多血压、血糖、血脂“三高”人群需要长期用药,久而久之就可能引起肝损伤,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需要进行用药调整。比如降糖药引起的肝损伤,无法避免用药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将口服降糖药改为注射胰岛素治疗。部分骨关节疾病的患者和肿瘤患者,不管是中药治疗还是西药治疗,在用药一段时间后有可能出现肝损伤。
注:哪些药物会引起肝损伤?
西药:
抗生素类药物: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等;大环内酯类药,如四环素、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解热镇痛药物:如保泰松、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
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安定、奋乃静等。
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
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
镇静药物:苯巴比妥等。
抗甲亢药物:他巴唑、甲亢平等。
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
降糖药物:格列本脲、阿卡波糖等。
降脂药物:辛伐他汀等。
心血管药物:异搏定、安搏律定等。
中药:
大黄、鼠李糖、番泻叶、芫花、萱草根、丁香、天花粉、苍耳子、相思子、野百合、天花粉、艾叶、川楝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