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血清中出现自身抗体,其中最常见且与疾病关系最密切的是抗核抗体(ANAs) 。ANA包含一组自身抗体,无种属和器官特异性,见于多种疾病,缺乏特异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细胞核常成为自身免疫反应的靶子。ANA主要是指对核内成分所产生的抗体,此外也包括对核内成分相同的物质所产生的抗体。所以,ANA是抗核酸抗体和抗核蛋白抗体的总称。通常是7sIgG,但也可以是19sIgM。
【正常值】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阴性。酶免疫染色试验:阴性。PAP染色法:阴性。ANT和抗ds-DNA抗体联合测定:阴性。临床最常用的ANA测定方法是间接免疫荧光抗核抗体(IFANA)检测。临床上以血清稀释度大于1:6以上判定为阳性。
抗核抗体的核型:ANA的核型有一些临床参考价值。某种核型可能伴有某种特定的ANA和风湿病,但这种关联是不可靠的,况且当血清中含有多种抗体时,随血清稀释度不同,可能会表现不同核型。核型的价值大部分被测定特异抗体所代替。 但熟知核型的斟基本临床意义仍然是风湿科医师的基本功之一。
ANAs的荧光染色分 型见附表。其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均质型:核质染色均匀一致,此型与抗组蛋白抗体和抗DNA抗体有关;
2.颗粒型(斑点型):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核膜存在,此型多与可溶性核抗原(ENA)抗体有关,多见于混合型结缔组织病。
3.核周(核膜)型:即周边型。荧光包绕在核膜周围,多与抗双链DNA抗体有关,主要见于累及肾脏的SLE患者,且和疾病的活动性明显有关,缓解期以均质型多见。
4.核仁型:仅核仁染色,与4~6sRNA抗体有关,在系统性硬化症中较常见 ,也可见于口和眼干燥及关节综合征等。
5.着丝点型:处于分裂时相的Hep-2细胞为底物可出现依着丝点散在排列的特殊点状圆形,与斑点型的区别是前者核膜消失。
临床意义:
(1)SLE:约99%(86%~100%)的活动期SLE病人ANA阳性,其滴度也常>1:80,但它的特异性差。对于未经治疗的疑似患者,多次检查抗核抗体,若结果阴性,应考虑其他疾病的可能。ANA阳性本身不能确诊任何疾病,但ANA阳性且伴有特征性狼疮症状则支持狼疮诊断。ANA阴性几乎可除外SLE的诊断。但应注意有5%的SLE病人ANA可为阴性,这其中大部分为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因为测定ANA通常用鼠肝或鼠肾做底物,而这些组织核内含SSA、SSB、Jo-1、rRNP抗原相对较少,所以不易测出其相应抗体。可加做人喉癌上皮细胞为底物的方法进行检测。
有人认为效价滴度可作为反映病情的参考指标。由于抗脱氧核糖核蛋白因子,尤其是抗脱氧核糖核酸因子与病情活动性有关,当病性好转或用大量皮质激素治疗后,其滴度下降甚至完全消失。一般说来抗核抗体滴度的高低大多数与病性的好转,恶化是平行的。 即认为ANA在狼疮活动期阳性率和滴度均增高,在缓解期阳性率和滴度均减低。但总的来说ANA抗体阳性与疾病的活动相关性不大。
(2)其他结缔组织病:可见于盘状红斑性狼疮、皮肌炎、类风湿 关节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等。在非狼疮性结缔组织病中,ANA阳性率为50%,ANA作为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的筛选试验必须强调中高滴度。
(2)正常人 :只有少数ANA阳性。一般当血清稀释度1:4时,男性有3%阳性,女性有7%阳性,而8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阳性率可达49%。
(3)其他疾病:消化系疾病(如慢活肝、溃疡性结肠炎)、造血系统疾病(如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特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感染性疾病、 原发性肺纤维化、恶性肿瘤、重症肌无力、结核病等。这类疾病的滴度往往较低。
(4)药物反应:服用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酰胺、三甲双酮、肼苯哒嗪、苯妥英钠、异烟肼、磺胺类、保泰松、对氨基水杨酸等均可出现ANA阳性。但停药后即降至正常水平。
需强调的是:由于某些原因ANA可呈假阳性和假阴性。ANA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的筛选试验,因为低滴度的ANA可在感染、肿瘤及正常人中出现,未加稀释的正常人血清约1/3也可呈阳性反应,一般滴度在1:40以上应考虑结缔组织病可能,ANA>1:80有较大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