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丙肝认知误区很普遍,在临床上40%-75%急性HCV感染者无任何不适症状,只有血清ALT升高患者在求治其他疾病或体检时才被意外发现,或就医时由于医生警惕性高,检测出抗-HCV阳性和ALT升高而被发现。临床表现一般较轻,故被称为亚临床型。人们对丙肝认知误区到底有哪些呢?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
丙肝认知误区一:日常接触也能感染丙肝
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传播丙肝的。丙型肝炎一般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血液传播是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可刺入人体的针具和医疗、美容器械,与丙肝病毒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感染丙肝病毒的母亲约有5%~10%的几率将丙肝病毒传染给婴儿。
丙肝认知误区二:接种疫苗能预防丙肝
丙肝目前还没有可以用于预防的疫苗,但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预防丙肝:拒绝毒品,不共用注射器;固定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他文身、穿刺工具;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用品;及时包扎破损伤口。
丙肝认知误区三:HCV抗体检测阳性=得丙肝
确诊丙肝的主要依据是血清中丙肝病毒核酸(简称HCVRNA)呈阳性。如果只是单纯的丙肝病毒抗体阳性,说明曾经感染过丙肝病毒,但机体已经清除了丙肝病毒,这时只需要定期随访观察即可。丙肝病毒核酸在感染丙肝病毒后1~3周,即可在外周血中检测到。
丙肝认知的误区四:丙肝不能治愈
患者一旦感染丙肝,仅有20%的患者能自发清除病毒。丙肝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接受正规治疗。但在丙肝患者的日常康复中,一定要坚持按医嘱服药,不要喝酒,不要剧烈运动,患者的饮食、起居也应当保持比较有规律的状态,不要过度劳累,饮食应适度,以清淡为主。同时,还应当定期进行丙肝检测。
了解了丙肝认知误区,对丙肝的了解就更加深入,但目前丙肝疫苗还在积极研制中,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使用,而且也没有针对丙肝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所以做好丙肝的预防工作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