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丙肝(HCV)感染后极易慢性化(慢性化率75%-85%),因此多数患者转为慢性丙肝并长期携带病毒。丙肝慢性化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但与HCV的准种数多有关。准种现象是RNA病毒的一个共同特点,如果宿主针对某一HCV优势株产生了中和抗体,那么其它类型的准种则因免疫反应性的不同而不能与中和抗体结合,从而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并大量复制成为体内的优势株。据报道,在一个患者体内可以同时克隆出20多种HCV准种。在HCV感染的前16周,HCV基因组上出现的非同义核苷酸替换数量可以预测疾病转归(慢性化与否)。在大多数患者体内有抗HCV中和抗体,该抗体对病毒的免疫压力促成了病毒准种出现,形成更为复杂的病毒群体,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感染慢性化。此外,HCV对宿主的免疫系统也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导致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攻击病毒,这是H CV感染慢性化的另一重要原因。HCV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与乙型肝炎病毒的损伤机制有所不同。一般认为,HCV导致的肝细胞损伤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细胞因子效应、凋亡等机制。HCV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已经被确认为是其核心抗原直接作用的结果。 慢性丙肝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比例较高,据日本和美国对输血后丙肝患者随访10-29年,发现35.1%-51%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10.6%-23.4%发展为肝癌,死于肝病的占15.3%。慢性丙肝的重要临床特点之一是感染后症状轻,进展速度慢,肝功能指标多为正常或轻度异常,不易被患者或医生发现,因而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隐匿的、未被诊断的慢性丙肝人群,也形成了一个极具危险性的隐匿传染源,在丙肝的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这部分患者及早诊断和治疗,是控制丙肝发病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