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
丙型肝炎病毒为有包膜的单链RNA病毒,分类属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存在于感染者肝细胞,血清中白细胞和血浆内,感染者血浆内病毒量比乙型肝炎感染者低。丙型肝炎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虽然不强,但由于其存在环境的特殊性,污染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及血液制品极易造成病毒扩散传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细胞后,除免疫杀伤作用引起肝脏炎症外病毒本身的基因产物对肝细胞也有直接致病变作用,丙型肝炎感染后易造成慢性感染,病毒的核心蛋白与肝细胞染色体DNA相互作用,有制癌性。丙型肝炎病毒外膜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但外膜蛋白突变发生较快,极易产生免疫逃避,同一例病人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存在着基因的多态性,丙型肝炎病毒目前被分为七个基因型,我国丙型肝炎感染以Ⅱ型为主,也存在Ⅲ型和混合型,病毒基因变异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临床表现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十分相似,主要为乏力,食欲不振,肝脏肿大和叩击痛,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生化检验患者转氨酶明显升高,血胆红素异常,免疫学检验可发现丙型肝炎病毒的抗体及病毒RNA。
诊断标准
1.急性丙型肝炎:
1)有血制品及血液使用接触史,不洁注射史。
2)症状体征有明显乏力,食欲不振,肝脏肿大,叩击痛。
3)血清转氨酶异常,胆红素异常。
4)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病毒RNA阳性。
2.慢性丙型肝炎:
1)有输血,使用血液制品历史,HC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
2)长期饮食不振,肝脾肿大,叩击痛。
3)血清转氨酶升高或反复波动达半年以上。
4)排除乙肝感染,血清中HCV RNA阳性,HCV抗体阳性。
3.重型丙型肝炎:
1)以急性黄疸肝炎起病,高度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皮肤巩膜明显黄染。重度腹胀或腹水。
2)胆红素迅速上升,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或170μmol/L。
3)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4)意识障碍。
5)起病10天以上出现上述表现者为亚急性重型肝炎,有半年以上慢性感染者为慢性重症丙型肝炎。
治疗原则
1.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食欲不振者进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慢性期适当补充高蛋白食物,切忌饮酒。
3.药物治疗,抗病毒治疗应选用化学药物与干扰素相结合的方法,早期治疗效果较好,适当采用保肝药物,改善肝功能,防止纤维化。
4.对重型肝炎,应采取支持疗法,对症治疗相结合,阻止肝细胞坏死,改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综合措施。
病情监测
1.全国肝炎监测系统。我国现有的传染病监测网已包括丙型肝炎的监测和报告。
2.由于病原学研究的进展,丙型肝炎的感染已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好,操作简单的检验方法为疾病的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手段。